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抗战期间,除奔赴前线直接作战的正规部队外,河源尚有自卫团、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团体,万众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河源人,出征!

——抗战时期河源的地方武装

2025-09-03 10:35:00 来源:河源日报

微信图片_20250903104322.png

■东江纵队在行军中

(资料图片)

微信图片_20250903104318.png

■时年56岁的欧阳邹氏的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她是知识青年远征军陆军第二○九师第六二七团第二营第六连一等兵欧阳镜英的母亲。原件现藏于源城区档案馆。(翻拍)

1

壮丁出征,土匪投诚

1939年8月,河源二区所属各乡(今属东源县),奉令缴抽壮丁100多人,送往第三区署,于26日早晨,由蓝口转送到河源县。当地各界民众举行了欢送会,纷纷投送酒食果品,为新兵壮行。

蓝溪乡壮丁受国民军训三周后,9月26日中午,总司令余汉谋特派黄姓检阅官举行检阅仪式,受训壮丁700多人集合黄村广坪,全体壮丁精神奕奕,颇得检阅官称誉。

国难当头,平时占山为王、落草为寇的土匪,也放弃了地盘,改邪归正,为国家效力,参加御侮抗日。1938年,第四路军所属梁姓东江特务大队长负责招编粤东各地绿林好汉,颇有成绩,一面编队训练,使其成为有纪律的队伍;一面担任肃清散匪工作,与各自卫团联合,巩固后方治安,使在前线抗战的国防军没有后顾之忧。河源县属的桂山,一直是土匪出没之地,抗战以来,其中有深明大义者,多已投诚,为国效力,于是匪风稍戢。但黄清一帮,一直不肯就范。1939年六七月,该处匪徒活动又开始猖獗起来,在附近的埔前、石坝,不时发生劫杀重案。这些土匪多持有枪支,白日劫杀,目无法纪。驻该地自卫团,会同各团队清剿土匪。

1939年底,河源差点沦陷。当时东路方面的日军,于12月25日攻陷龙门后,有一部约六七百人继续向东而窜。龙门斜向东南行约六七十里,即为河源第七区之平陵(现属博罗)。河源当局闻知消息后,当即举行大规模的“空室清野”运动,将各居民迁往安全地点。河源县国民党党部书记长严师,召集民众领袖江应昌、邱伟梧、刘师宪等商讨应对办法,一致议决,以该县的桂山为游击根据地,举办民众国民兵役,集中青年抗战。日机于27日大规模轰炸,幸亏防空工作做得好,很少人伤亡。

抗战时期,河源县成立各界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抗日先锋队,深入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发动青年从军。当时的青年、学生在“中国不能亡,坚决抗战到底,不做亡国奴”和“一寸江山一寸金,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宣传鼓励下,纷纷投笔从戎,踊跃报名从军,河源县报名从军的青年、学生310人(其中女性40人)。

1944年春,国民党中央政府发起“十万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和平县有80多名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同年4月,龙川县政府发动300多名知识青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战。

1945年5月,紫金县政府动员青年从军,该县有40多人参加青年军,并在县城天后坪举行欢送仪式。

在民间,清末延续至民国的一些秘密组织,如白莲教支派马刀队(又叫大刀队、马刀会等),在连平各地成立了大刀队、马刀队、农民抗日自卫队等,筹粮支援前线,甚至上过前线立过功。1944年春,大湖马刀队队长曾海弟率领12名队员自带粮饷,徒步从化县一六街,配合国民党正规军和当地马刀队抗击日军,参加了沙黎岭等战斗。参战3个多月,因作战勇敢,受到国民党抗战军队的嘉奖。桐岗村抗日自卫队队员10多人也参加了从化战斗。

2

抗战时期河源的地方武装

抗战期间,河源地方武装有很多。1939年9月,何志凯接许剑虹出任河源县国民自卫总队部主任教官兼副总队长。何原为国民军训处的少校服务员,曾历任紫金等县军训主任教官。

1938年1月,河源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奉令成立,由县长兼任主任。以县直属武装编为3个中队,共700多人。全县12个区,每区设自卫大队,每乡(镇)设中队,全县共12个大队,7个独立中队,30个中队,每中队有官兵70人至90人。

1938年2月21日,设立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和平县统率委员会。4月编成3个大队、1个独立中队,并设立和平县国民义勇壮丁常备队。1938年3月,龙川县民众抗日自卫团成立,全县7个区,每区设自卫大队1个,大队设2个中队,每个中队设3个小队;每个中队编制官佐5人,士兵70人至90人。同年12月,紫金县政府奉命成立广东省紫金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由县长兼任主任,统领县属壮丁民团和编练自卫队的事宜。

1939年至1946年,设立河源县国民兵团,由县长兼任团长,副团长由上级军事机关委派校级军官担任,下设常备大队和预备大队。常备大队由保警队、警察队、乡镇警卫队组成,共有官兵510名;预备大队由壮丁组成,区设预备大队、乡设中队,全县设预备大队12个,中队30个,共4200多人。

1939年,龙川县国民兵团成立。兵团下设直属自卫中队2个,每个中队士兵70人至90人;全县5个区,设自卫大队警备队5个,警备队员共1.89万人,枪1835支。

1940年成立紫金县国民兵团部,由县长兼任团长,下设常备大队和自卫队。常备大队有官兵324名。区设预备大队,乡(镇)设中队。

1937年11月,龙川县战时国民义勇壮丁常备总队成立,县长林振德兼任总队长,缪禹渠任副总队长。总队设2个大队、6个中队、16个分队;每个中队设官佐5人,士兵130人至150人,枪110支至200支。同年编训两期,受训壮丁1200名。

1945年6月,成立老隆镇破坏大队,下设10个中队,每个中队5至8个小队,每个中队30人至50人。

1948年冬,成立龙川县自卫总队,总队长黄道仁,副总队长谢鸿恩,总队共1500人。

3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河源人民武装

抗战时期,古竹、蓝塘等地及紫河、紫五边区人民纷纷建立抗日武装队伍,积极开展抗日斗争,积蓄、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1938年10月,古竹民众抗日自卫大队在古竹道英公祠成立(后驻陈家祠),大队长黎柏枢,副大队长许梅阶,副官黎明,秘书黎慕唐(黎健民)。下辖4个中队和1个独立小队。全大队共400多人。

1938年11月,蓝塘人民抗日游击队在紫金县立第二小学(现蓝塘育新中学)成立,队长潘祖岳,军事教官林坤、邓仲演。下设3个班,杜兆祥、邓凝香、杜容光分别任一、二、三班班长。全队有30多人。

1942年12月,紫金人民抗日地方常备大队在上义卷蓬村成立,共80多人,办起3所枪支修造厂和1所地雷制造厂。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二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七支队紫金独立大队,大队长曾繁,教导员曾学修。全队有100多人。

1945年2月,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代号“龙飞队”)在古竹蓼坑成立,总队长郑群,政委梁威林,政治部主任黄中强。活动于紫、五、龙、河边区,全队有150多人。10月,增设干部教导队,队员20多人。

1945年2月,中共后东特委特派员梁威林、武装干事郑群到紫金古竹活动,组建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大队长陈果,共有70多人,在紫、五、河、博边区等地活动。

1945年2月,中共后东特委副特派员钟俊贤、宣传干事黄中强到紫金中坝活动,组建紫五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大队长温敬尧,副大队长邹世良,政委张华基,参谋长兼教练魏恩伦(魏刚)。下辖两个中队:第一中队队长兼指导员吴毅;第二中队队长钟衍,指导员钟寰。整个大队有80多人。活动在紫、五边区和紫金县的乌石、龙窝、水墩、敬梓等地。

1945年6月,在紫金与五华交界的七星嶂叶招家成立紫五大队。温敬尧任大队长,邹世良任副大队长,张华基任政委,魏恩伦任参谋长兼教官。初设1个中队,钟衍任中队长。后改编为2个中队,有89人,活动在紫、五边区。

和平县的民兵组织建设,始于抗战时期。七七事变后,在中共中央提出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进步知识青年以统战名义发动群众,组织不脱产的抗日群众团体。1938年2月开始,尤其是同年夏该县建立中共组织之后,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各乡(镇)纷纷建立抗日自卫大队。1938年2月至5月,分别成立热水抗日自卫大队和大坝抗日自卫大队,各下辖3个中队。同年秋,古寨、彭寨、东水、林寨、下车及安坳等乡(镇),纷纷建立抗日自卫大队。1945年5月,建立彭寨游击小组。

1945年11月,九连人民自卫总队组织了以陈丙华为指导员、林风时为队长、陈苏为副队长的九连人民自卫总队短枪队。

1945年春节期间,中共后东特委梁威林、钟俊贤、郑群、黄中强等在黄村永秀塘召开恢复党组织活动会议。此后,河源各级党组织相继恢复活动。

1945年2月13日,古岭抗日游击队成立,钟锦秀为大队长,杨伯贤为副大队长,下设6个中队,约800人。5月,中共后东特委在黄村成立“飞龙”大队,魏刚任大队长,程光为政治教导员,队员共60余人,活动于河紫边境。1946年6月,与紫金大队统一成立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郑群任总队长,梁威林任政委。

4

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

——东江纵队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在此前后,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派一批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2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1939年1月,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两支武装共200多人。

为方便部队公开合法地开展活动,经与东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1939年初,这两支武装分别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和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至年底,两支游击队已发展到700多人。1940年3月,两支游击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被迫向海丰、陆丰转移,途中被追击堵截,损失严重,最后剩下100多人。生死存亡关头,党中央于5月8日发来指示,指示游击队曾生、王作尧两部回到东、宝、惠地区,大胆坚持抗日。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的国民党番号从此弃用,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

1941年底,日军攻陷香港,大批民主和文化界进步人士滞留香港。1942年初,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指示下,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香港中共地下组织和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成功将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柳亚子、范长江、廖沫沙、梁漱溟、胡风等被困在香港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等800多人,以及一批国际友人和国民党有关官员、家属等,从香港安全撤离到后方,并且无一伤亡,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受到党中央电报表扬。在这场闻名中外的大营救中,中共党组织在老隆建立安全中转站。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的连贯当时就住在老隆福建会馆,精心安排、指挥民主和文化进步人士的大转移行动。

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梁鸿钧任总队长,尹林平任政委,曾生任副总队长,王作尧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杨康华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时,部队进行整编,成立1个主力大队和4个地方大队,分别是第五大队(代号珠江队)、第三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和港九大队。

为适应斗争需要,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于1943年12月2日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7个大队:第二大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和护航大队。东江纵队成立后,大力加强部队建设,广泛开展杀敌竞赛和扩军竞赛。

1944年8月,东江纵队所属的武工队由赖祥率领北渡东江,进入博罗。梁威林、郑群活动在紫金、五华一带,很快组织起100多人的武装队伍,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5年2月,独立第四大队改建为第六支队,会同第七支队,在海、陆、惠、紫、五地区广泛开展斗争。

1945年,为加强开辟罗浮山抗日根据地的力量,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奉命派出1支小部队深入博罗、河源等地发动群众,开辟新区。同年5月,东江纵队领导机关由东江南岸转移到博罗县罗浮山,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进驻罗浮山冲虚观等地。此后一直到抗战结束,这里都是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中心。

1945年12月,东江纵队东进指挥部独立营在紫金县龙窝成立,营长赖样,政治委员罗哲明。全营设4个连、1个机枪排,共400多人,配重机、轻机各2挺和掷弹筒等。后来队伍发展到700多人。在紫金活动8个月之后,于1946年5月,奉命北撤。

在曾生、尹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带领下,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资料来源:《申报》《大公报》《香港华字日报》《河源县志》《紫金县志》《龙川县志》《和平县志》《连平县志》《连平文史(第七辑)》等。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战乱灾荒下,河源的粮食危机与商情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