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科技育茶山 联农共富路

东源“柳上美人”蹚出了一条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农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5-08-19 10:41:48 来源:河源日报

■在“柳上美人”红茶制作工坊内,制茶师在摊晒刚揉捻好的茶叶。

■在“柳上美人”茶园,工人拿着无刷电动采茶机采茶,机械采摘成本降低约30% 。

■在5月26日举行的深圳文博会东源馆,“柳上美人”携两款茶咖系列新品亮相,深受游客青睐。

■“柳上美人”茶叶种植基地云雾缭绕。


在东源县柳城镇石侧村半嶂山,海拔880米的半嶂山云雾缭绕,层层叠翠的3000多亩生态茶园宛如绿毯铺展。

这里孕育出来的“柳上美人”,10年间从大山深处走向国际舞台,捧回2023年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第四届亚太茶茗杯银奖等30余项大奖。而最关键的跃升,源于“国茶人物·制茶能手”吴粤卿的跨界引领。他率领团队以“新设备、新工艺、新研发”为引擎,联动数千农户,蹚出了一条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农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科技赋能  古老茶山焕新颜

提质增效,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柳上美人”以科技赋能打破传统生产瓶颈,让古老茶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柳上美人”建设省级现代茶叶产业园项目,建成1200平方米现代化加工厂房。日处理1.75吨茶青、年产0.7吨干茶的自动化生产线,是品质的“守护神”。自动化生产线采用不锈钢滚筒炒茶技术,告别传统锅式炒茶受热不均的弊端,从源头减少了茶叶损耗,确保叶形完整、品质如一。

2020年,全市首台的五层智能色选机上岗,成为更严苛的“质检官”。这套设备通过光电探测技术,能精准识别并剔除茶梗、黄片、茶沫等杂质,将分选效率提升至传统人工的数倍,让茶叶纯净度与品质稳定性实现质的飞跃,同时降低30%以上的人工成本。今年新增的机械化采摘设备,让茶园管理迈入“高效时代”:一台采茶机可替代30名人工,精准控制采摘时间,避免人工采摘的时段随机性,为后续加工提供标准化鲜叶原料。

从“看天吃饭”到“科技当家”,设备革新让“柳上美人”的品质把控力逐级而上,为产业产业腾飞筑牢了底盘。

跨界创新  茶香氤氲新滋味

创新,是“柳上美人”持续领跑的基因密码,在工艺与产品研发中迸发活力。

作为河源市唯一的“国茶人物·制茶能手”,吴粤卿今年率领研发团队跨界而行,将乌龙茶“摇青”工艺首次融入红茶制作。通过外力促使茶叶碰撞摩擦,适度氧化失水,这一跨界融合让红茶香气更馥郁、滋味更醇厚。“摇青的力度、次数、时间,得跟着茶叶品种和茶叶状态‘走’。”吴粤卿说。

历经数百次试验,团队形成“多次摇青+静置回润”的交替工艺,针对龙井43号、台湾金萱等品种特性精准调控,使茶叶在“运动”与“休养”间达到理想发酵度。这道核心工艺,成为“柳上美人”红茶屡获殊荣的制胜法宝。

研发创新不止于工艺。今年深圳文博会,“柳上美人”展台人气爆棚。“以花之茗”花茶系列与“鸳鸯挂耳”茶咖系列两款新品惊艳亮相。“以花之茗”精选墨红玫瑰、茉莉花,沿用古法窨制工艺,将万绿湖“十二花神”文化融入礼盒设计,让茶香与花香实现“完美邂逅”;“鸳鸯挂耳”打破茶与咖啡的边界,独创双腔挂耳式包装,实现“一撕一冲”的便捷体验,现磨咖啡的醇厚与工夫红茶的甘鲜在杯中交融。两款新品不仅赢得参展嘉宾青睐,更通过线上渠道畅销大湾区与长三角,正式开启了“茶饮+”跨界创新模式。

此外,“柳上美人”研发的“低成本高品质口粮红茶工艺”已在东源县推广,带动合作茶农每亩增收超3000元;红茶浪青机、渥堆机等专利设备的应用,更将产品合格率从65%提升至98%。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的“茶叶创研新质生产力示范基地”,未来3年还将推广智能萎凋设备、色选分级系统等技术,持续为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联农带农  共绘乡村新图景

“家门口务工,一年挣2万多元,还学到了技术,这日子好得很!”柳城镇下坝村村民李大姐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柳上美人”联农带农模式的实效。

如何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柳上美人”采用“公司+基地+村民+合作社+村委会”的运营模式,流转3000亩茶园,联动5000亩农户种植基地,直接带动200户村民参与种茶。通过统一提供品种、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让分散的农户融入产业链。目前,柳城镇下坝村等传统山村几乎家家种茶,面积从5亩到30亩不等,茶叶成为村民增收的“金叶子”。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公司长期吸收100名以上村民从事采茶、制茶等工作,开展茶艺品鉴、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培训,让村民既掌握技能,又传承文化。今年6月,东源县农技推广驿站培训班上,“政企研”三方联动,运用智能物联网监测5000亩茶园墒情,借助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流程可追溯,将“跨区域联农带农”模式推向纵深。

如今,“柳上美人”已带动东源县500户农户年均增收3.2万元。随着50家中小茶企、500亩茶园将纳入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这条“科技赋能、品牌引领、农户共享”的茶产业新路,正让东源茶香飘得更远,生动诠释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共同富裕实践。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海波 陈文浩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上一篇:地面鏖战 长空搏击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