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和平建城记

2024-07-07 09:05:00 来源:河源日报

93ac5e65ea7c8dd9cb67195e36f85f5b_hyrbs0707001_002_01_s.jpg

■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巡检司旧址附近的民宅司背朱屋。“司”即巡检司之意。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龙川、河源建县都很早,建县最初的情况,我们已无从得知。而和平、连平、紫金县都是建县于明代,县城从无到有的脉络相对清晰。和平县作为一个全新的县,在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亲自规划绸缪、在县中父老的建议下,在首任知县刘琰的实施以及县中官民的支持与劳动下,县城开始建设。

和平县名的由来

和平县县名的由来,一则因沿用旧有地名,二则因其极佳之义。和平设县较迟,公元前214年设龙川县起至南朝齐,为龙川属地。梁、陈改属雷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至唐初改属兴宁。唐中宗嗣圣年间至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复归雷乡。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雷乡改称龙川,和平属之。其后基本都属龙川县管辖。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置县,定名“和平县”,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今阳明镇),属惠州府辖。王阳明剿灭金龙霸王池大鬓后,上书朝廷,请求“乘此机会,复建县治以扼其害”“移司设县,建县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县,以为得宜。”割龙川县和平都、仁义都并广三里、河源县惠化郡,在原广东龙川县和平峒羊子埔增设和平县治,将和平巡检司移至浰头以据险要,以使“百姓永享太平之乐”。

清代教谕梁金玉从“和平”之义出发进行阐释,认为命名该县,是因为教化关系,治县、治家都要和平:“以和平命名者,盖七巢之地,民多强悍,三浰之区,人怀险侧,官斯土者,不可不以和平治也……和平行于天下,则天下之福,和平之义岂不大哉。”(民国《和平县志》)

县城选址:顶羊子埔,得之者昌

据和平县的举人黄宸说,广袤的和平县地方,有着良善数千家,由永乐至弘治年间,治安一直都不错,夜不闭户,可以说是龙川县辖地的一块首善之地。

正德年间,王阳明率兵平乱后,此处亟须建县。于是惠州知府陈祥带着杨璋、朱昂及乡间耆老,从五花嶂下到大峒视察,寻找可以作为县城之处。有的推荐秋湖塘,有的说旧巡检司。秋湖塘位于今大坝镇高发村江厦片,南北长约二公里,东西宽约一公里,地势宽广平整,西面有一南北纵向的小山为屏障,东面台地下临近和平河。明末始有谢氏自外地迁至此地落居,今以谢黄二姓居多。旧巡检司在今大坝镇水贝村。

陈祥都去看了,认为都不宜。又问父老,也说不可。于是他们又陟高冈,边走边看,不觉走到了羊子埔。他们游目四顾,见此处山水环抱,形胜含宏,群峰献秀,一水环清。

此时邑中一个很有名望的牧羊老人黄金智,得知消息,一早就拱候在道旁,等着这一行人,便向陈祥等说:“这里有个老话说:‘顶羊子埔,踏火焰塘,得之者昌’。以前有人想将巡司办公地点移到这里,但都没有移成。今日定作县城,这是天命啊。”陈祥大喜,向王阳明申报,被王阳明认可,于是建县城于此。

新县城的“大脑”:县衙的开创

首先需要建立的是县衙。

县衙在明朝新建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是整个县的“大脑”,负责着整个县的运转和治理。县衙是明朝地方政府的基层行政机构,是整个县的行政中心,负责管理一个县的行政、司法、税收等事务,维护地方治安、管理民政、征收赋税。简单来说,就是县里的大小事务,都得经过县衙的处理和决策。

县衙里的官员们,如知县、主簿、县丞等,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和任命的,他们负责执行朝廷的政策和法令,确保县里的秩序和稳定。

在县衙里,还有各种部门和机构,如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等,这些部门和机构在各时期的叫法有所不同,功能大致相似,分别负责管理不同的事务,如任免官员、管理户口和土地、处理司法案件等等。这些部门和机构的设置,使得县衙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事务,确保县里的运转和治理顺利进行。

首任和平知县还没那么快上任,那县衙由谁主持建立起来的呢?是惠州知府甘公亮、龙川县知县韩圭等。

在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上书请求在南城内设立一个新的县治,批文下来后,龙川县知县韩圭和主簿龚瑀开始建设县署。那时县城刚刚建立,惠州知府甘公亮和同知莫相为县城的建设付出了很多努力。当时城墙的建设正在进行中,仍有叛军屡次骚扰,甘公亮设法应对并成功驾驭了局势。过了一年,城墙完工。清《广东通志》认为,和平城池筑凿完固,甘公亮厥功多焉。

嘉靖元年设官,制设知县一员,主簿、典史、浰头巡检司各一员。

嘉靖二年(1523年),和平首任知县刘琰到此地上任,对县署进行了扩建和翻新。刘琰,直隶宣城人,监生(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嘉靖二年,他作为监生来到和平这个新建县任职。他擅长调解平息匪盗的暴乱,并且颇通韬略,治理县域的方法多种多样,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立教有方,使得当地的士人得以兴起。同时,他设立递铺、学宫,招徕居民,请割生徒,设立义学,颇有建树,后升衢州通判。他确实能称得上是一位“开创之良吏”,没有辜负对他的任命。嘉靖《惠州府志》给他的评价是“保息新邑,民安其业”,离任后,和平县邑人为他建立祠堂,立碑纪念,并被列入名宦之中,与其他为和平县作出了良多贡献的官吏一同接受人们的祭祀。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兴宁县主簿苏一楠过来负责县署事务,他请求设立吏廨(官吏办公的地方),使县署的规制完备。然而,长时间的倾颓使县署几乎荒废,直到隆庆六年,知县陈文彬进行了修复,使县署焕然一新。县署之制,中为正堂,后为穿堂,又后为后堂,又后为知县宅,宅后为后乐亭,又后为静观亭,堂左为幕厅,右为仪仗库,又右为吏舍,东为主簿宅,宅后为典史宅,堂东西序为六房,前树戒石亭,前为仪门,门之右为狱,左为土地祠,前为县门,上为鼓楼,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

县城内的官署还有岭东道,在县治东,明嘉靖十四年,知县郭惠建,隆庆六年重修;府馆,在县治北,明嘉靖十四年,知县郭惠建;浰头巡检司,在下牌,去县八十里,明正德十六年,浰头平提督都御史王守仁奏移于此,以镇要害,至隆庆六年,巡检雷燮申请知县陈文彬鼎建;预备仓,在北城内;义仓,在城中;社仓,有二,东在彭证,西在惠化,知府程有守建。

民生工程养济院,在西门外一里许,明嘉靖二十四年,知县周隆盛建,久废。

县城始称城厢镇,1941年易名阳明镇。

卫民所必先:城池与城墙的建设

城池“所以待暴客者也,卫民所必先也”。和平为三省要地,四面抚巢,其于城池内关系尤重。当其建置之始,便即谋划筑城。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南赣都御史王守仁征平地方始筑,同知莫相建城,高一丈八尺,周围四百五十丈,雉堞九百九十二个;有城门三个,东曰“迎流”,西曰“通津”,南曰“南薰”,各有敌楼。北负高岭,建一楼以镇之,名曰“拱极”。

尚在建城之时,工程还没完工,正德十六年,又有“贼首”谢凤胜等率千余人进犯和平县城,三天时间也没能攻下来,就是因为城池坚固,兵民守之较易。但在被围城的三天里,城中官民无水饮用亦达三日,兵夫渴甚。省祭陈震等率乡人祷而凿井,掘地丈余,有清泉涌出,渴者得饮,当即苏醒过来。因此,此井被名之曰活民井。和平城仅有三井,此为最先且最大者,此即名为活民井。

嘉靖乙酉年间(1525年),龙川的守御千户吴德润和百户胡昂在该地戍守。在巡视过和平新城之后,他们议论道:“城墙已经很高了,但不挖掘护城河来作为边界,要想求得没有忧患的保障,可能吗?”于是,他们监督戍守的士兵来修建护城河,深度与宽度都恰到好处,护城河周围畅通无阻,就像是天然形成的险阻,有护城河的防守效果像是有万人兵力。知县刘琰上任后见东、南、西三门都没有建筑月城,认为需要建筑月城——即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今赣州八境台处尚存月城。“城墙高了,护城河深了,但城门有月城(即瓮城,古代城门外的小城),就像大车有辅助的轮子一样。如果重要的部分有坚固的辅助,就像大车的辅助轮子一样,车子就不会翻倒了。”于是又砌了三道月城,使城门多了一重保障。他又在城门内建立了兵马司,负责统筹各项事务,确保整个城池的运转井然有序。从此,外来者看到这三道深邃的城门和坚固的城池,都心生敬畏,不敢轻易进犯。而城内的居民也得以安居乐业,不必整天担忧外患的侵扰。

城池建好后,城里的读书人仔细观察城中景象,欢喜无比:“这确实是天造地设,可以历经万年而无虞了。这座城,后面有五花嶂层层叠叠作为依靠,前面有纱帽奇峰排列,左边有东山耸立翠绿,右边有铁潭汇聚流水,我们和平县有如此的山水之美啊。”

其后各继任者对此城的建设多有所贡献。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督捕通判洪章,因民避贼,城居湫隘,拓城垣四百馀丈,雉堞三百有馀,开“跃龙”“永和”二门,敌楼二座。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陈文彬易新旧城楼,俱以板铺,池深七尺。风雨摧圯,年久朽颓,有枋启闭,议重建大东门、小东门、南门、小南门及西门城门城楼,皆用砖拱,不用木板,极其完固。其北城楼后一座三间乃隆庆六年募建,前一座三间乃是万历元年和平邑中官吏捐俸鼎建,其匾曰“江山胜览”。

这些古城墙,于民国十七年开始全面拆除,并建市场、整街道,城区面貌一新。

巡检司旧址今仍在

明正德十三年夏五月立和平县,以和平巡检司改置浰头。隆庆六年知县陈文彬复建,至乾隆年间废。至今,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仍存有巡检司旧址。水背村现存的古屋,横贯明清及民国数百年的历史。较有代表性的,有老卢屋、“书香围”(和平县设县以前的和平巡检司旧址)、司背朱屋,司前朱屋、仁修楼等。

巡检司为元明清时隶属于县级衙门的基层组织。元朝初设巡检司时,常选人烟稀少处,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到了明代,巡检司一般设于关津要道或要地,归当地州县管辖,巡检统领相应数量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在王阳明的建议下,明朝廷批准和平建县。王阳明建议将巡检司迁至浰源。和平建县前,设有巡检司,办公地点位于翠梅洞(今水背村),与卢标新屋一墙之隔。

巡检司主官与卢标过从甚密,颇有交情。正德十五年,巡检司迁走,巡检司房屋卖与卢标。

次年,卢标扩建住宅,将原巡检司房屋改造,连成一体。卢标系明代监生,其子学周为明嘉靖年间拨贡生,曾在潮州府呈乡县任职,居官廉明,旋升广信学府教官。

学周子肇基、肇嘉、肇兴均为明廪生,加上标公之父仕玟公系邑庠丰生,后人誉为“四代书香”,故居宅被命名为“书香围”。书香围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

老卢屋有四重围。方向感不强的人进去,感觉院落一重又一重,房屋一间连一间,走着走着,就找不着北了。

老卢屋外面围绕四重围绕间,每层围绕间,向外都设有大门。如今,除平常人们进出的大门外,其余的大门多被荒草“占领”。四周,有卵石砌筑的围墙,原来的古道即从门前通过。这条古道,是县城北上的必经之路。屋前南边,还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大榕树郁郁葱葱。好屋址近河边,建造者从风水方面考虑,将房子的轮廓设计为船状椭圆形。因此,老卢屋又称“船形屋”。

老卢屋用的青砖很大很厚实,跟和平县城城墙所用的砖相似。老卢屋是和平县内少见的明代龙衣屋,有重要的客家历史研究价值。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教授、博导王元林对老卢屋记忆尤深。他说,和平巡检司旧址卖给卢家后,进行扩建,反映出客家围屋的一种风貌。而第二重围与第一重围的高度差别较大,是因为后来扩建所致,这正是卢家子孙后代人丁兴旺的反映。

明代时,迁徙到水背村的客家人开始多了起来。村里的卢、朱、陈姓族人,均为明朝年间迁徙至此的。他们在水背村安居乐业,且耕且读。至今,在湖洋背、樟坑、老卢屋仍保留着具有明显明代建筑特征的祖居。

这个新建县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完成后,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定居和经商,带动了和平县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建好了城的和平县,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本报记者 凌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