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邹文忠:
十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果飘香

□本报记者 陈思芬
“淅沥沥……”原本晴好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邹文忠拿起草帽,戴上便往外冲,赶忙将家周边的一个个蜂箱盖上,“蜜蜂可不能淋到雨。”邹文忠一边盖一边念叨着。
邹文忠是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东源县农村科技特派员。其创立的文忠家庭农场坐落于四面环山、林木青翠的东源县叶潭镇饶嶂村。在果树种植领域深耕10年的邹文忠,是一位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新农人。去年他取得广东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专业工程师”职称。
像照顾家人一样照顾农场
“水晶梨的生长高度要控制好,不能让其长得过高。”“最近都在给果园除草,我们都是手动割草,不打除草剂,保证果子的安全。”“去年冬我们刚通过嫁接将柚子进行了改良。”……一走进自家农场,邹文忠便开启“话唠”模式,如数家珍地介绍自己的农场。
2012年秋,邹文忠携妻子从深圳返乡创办文忠家庭农场,经过十年的躬耕,如今,其农场主要种植水晶梨、红心蜜柚和本地山楂等,合计100多亩。另外,结合当地山区的花蜜资源,邹文忠还养殖蜜蜂,并带动周边农户种养。
“像照顾家人一样去照顾自己的果园,才能把果园照顾得更好。”邹文忠说,他和妻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农场当成家人一样照顾。介绍中,邹文忠掏出一把修枝剪,将水晶梨果树生长过高的枝丫修剪掉。剪子是从哪里掏出来的?原来,邹文忠的腰上随身佩戴着简易的工具包,装有几把修剪工具,以便随时修剪果树。
在昔日无人村
打造出省级示范农场
“既然做了,就坚持下去,不想中途放弃。” 2012年,邹文忠回到家乡。刚回来时,整个村庄一片荒芜,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信号,房子也很破烂。凭着“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信念,邹文忠和妻子一直坚持着,靠自己的双手开荒、种果。十年过去了,邹文忠的农场越来越好,并逐渐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网络。
现如今,文忠家庭农场愈发热闹,每年到了除草、套果、摘果时,邹文忠需请周边村民过来帮忙,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去年,邹文忠成了我市科技特派员,为更多的农人送去技术指导。文忠家庭农场也先后获得河源市示范家庭农场、广东省示范家庭农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基础设施完善了,在邹文忠的带动下,村里人也开始慢慢回来建房子、种果树。昔日无人村,现如今正慢慢热闹起来。
积极学习争做新农人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农场和他人服务。” 在邹文忠的家中,数十本大红色的证书格外亮眼,这是邹文忠不断学习的见证。十年来,邹文忠夫妻二人以优质农业为发展目标,不断学习新理念和新知识,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学习、河源市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提升培训班学习等,掌握了果树种植管理和蜜蜂养殖的基本技能。
为进一步提高经营水平,邹文忠还积极报考“河源市首届农民大学生”的函授大专学习。“这么大年纪还去学习,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2017年被录取后,邹文忠成了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他认为,不管年纪多大,学习知识都非常重要,“我以前只知道施肥,上课之后才知道,果树除了氮磷钾,也需要锌镁这些微量元素,现在会科学施肥了。”邹文忠说。
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邹文忠,正逐步完善自家农场的基础设施。接下来,邹文忠将在农场筹建一个山楂加工厂房,增加山楂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