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传扬客家文化 赋能“百千万工程”

2025-09-09 10:52:21 来源:

■李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石。深入探索河源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对于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助力河源以客家文化为支点撬动“百千万工程”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河源立足本土优秀传统客家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举办非遗集市、上莞追龙、汶水塘捕鱼节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活动,有力激活了客家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池春水”,更构建起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的立体格局。然而,河源客家文化也面临非遗技艺后继无人、文化存续保障受阻、文化传播途径受限、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从传承主体来看,曾彰显文化活力的非遗项目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这种情形直接制约“百千万工程”中村域文化振兴的推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金花朝戏,以质朴唱腔、生活化的表演承载着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与情感,如今也面临专业传承人才稀缺、年轻一代学习意愿不强的问题;上莞追龙的刚劲技法、忠信花灯的精巧工艺,因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面临技艺断代的风险;“无歌不抒情,无歌不叙事”的客家山歌,年轻群体中能熟练传唱、主动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少。曾经作为文化自信鲜活体现的非遗项目,正因传承断层而失去往日的生命力。从文化存续保障角度来看,许多客家围屋失修濒危,民俗活动大规模传播受阻。这种现象既削弱了乡镇文化地标功能,也给“百千万工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注入造成阻碍。如和平南石古屋、白云楼等一些客家围屋因无人居住和维护,面临倒塌风险;河源的客家船灯舞等部分民俗文化因场地要求、资金保障等因素制约,难以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民俗活动,影响了客家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传播渠道和方式较为传统。当前,客家文化的传播多依赖线下活动、民俗展览等,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数字化手段进行广泛传播,2025年6月举办的第七届客家山歌表演赛,虽然其线上传播达到了30万人次观看量,但同期赣州“来赣州过客家年”系列非遗直播的观看人次突破1500万,两者差距很大。从文化产业角度来看,河源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河源客家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矩阵,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龙头企业,作为当地代表性企业,三友酿酒虽将客家黄酒“龙乡贡”培育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品牌影响力主要局限于区域市场,产品仍以传统酿造酒为主,未能像梅州“自柚生长”系列那样开发出柚子风味黄酒等创新品类。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不够完善,无法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让河源的客家文化“活”在当下、“火”在未来,让文化自信真正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精神力量,值得深思。

守正护遗,夯实河源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对河源而言,保护古建筑与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守护文化自信的“物质根基”——只有让遗产“不褪色、不消失”,才能让文化自信有“根”可依。要以“制度护航”筑牢保护底线,从立法、监督、问责多维度构建严密防护网。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关于保护客家文化的条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处罚标准,使每项保护工作都有法可依;在监督环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协同推进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与破坏行为。要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建立长效、多元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优先保障“百千万工程”重点镇、特色村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确保资金稳定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制定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重点支持围屋修缮工作,依据不同围屋的建筑特色、破损程度制定个性化修缮方案,确保修旧如旧。要以“人才赋能”,提升保护水平。通过与高校合作开设“客家文化保护”相关专业、邀请专家开展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懂历史、会修缮、善研究的专业人才,让遗产保护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护与传承,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人可用、有钱可使”。

融今焕新,拓宽河源文化自信的传播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客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本质上是让文化自信“走进日常”,从“认知层面”转向“生活层面”,让群众在衣食住行中感受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中共享“百千万工程”发展红利。要持续拓宽“客家文化研学线路”,通过“沉浸式体验”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如游客、学生在下田体验中读懂祖辈“耕读传家”的坚守,在扎染过程中听手艺人说“蓝染要经九煮十八晒”的匠心,或是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染的蓝染方巾,或是给家人讲述梯田耕作的故事,进而口口相传,打造流动的客家文化传播者。要营造公共文化浓厚氛围。将客家文化纳入教育培训必修课程,定期举办“客家美食节”“客家山歌大赛”“客家手工艺进校园”等活动,让文化自信真正“融入生活、深入人心”。

科技赋能,释放河源文化自信的创新动能。科技是激活文化自信的“加速器”,能让河源的客家文化突破时空限制,更能为“百千万工程”县域文旅品牌破圈、乡镇特色文化IP打造提供新路径。要夯实“数字资源库”的传播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河源的历史遗产、非遗项目、客家文献等资源,建立“河源客家文化数字云平台”,实现“一库存尽客家事、一网通览客家情”,为文化自信的传播提供“数字支撑”。要提升“科技+文旅”体验质感,打造“智慧文旅平台”, 融合万绿湖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一键购票、智能导览、定制线路”等服务,让文化自信在“创新体验”中不断强化。要推动“AI+客家文化”创新实践,用人工智能生成个性化客家山歌、民间故事推送,同步开发客家刺绣、竹编等非遗数字藏品。让用户能便捷获取定制化文化内容、收藏非遗符号,以科技拉近距离,让河源客家文化更易被感知、传播,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河源要大力实施客家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战略,以完善法规、保障资金、培育专业人才守正护遗,以推进文旅融合、开发文创产品融今焕新,以搭建数字云平台、发展“科技+文旅”释放动能,激活客家文化生命力,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助力客家文化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贡献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东源县委党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