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群策群力苦干实干 谱写河源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2023-05-17 10:28:12 来源:

■李勇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河源作为农业大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河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增强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群策群力、苦干实干,奋力谱写河源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盯住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走好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落脚点就在于生活富裕,与推动共同富裕是有机统一、密切相关的。

河源地处粤北山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比如,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0元,仅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57元,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3408元,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达11328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源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关键,深化实施“雁归源”人才行动、百名博(硕)士党政储备人才引育工程、“三雁”工程(头雁、归雁、雏雁),不断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为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河源要迎头赶上,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用科技引领致富之路。比如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值得我们大力支持和发展。河源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打通共同富裕“任督二脉”,把放开城乡土地、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纳入城乡融合改革试点,着力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力度,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争做全省、甚至是全国城乡融合的示范排头兵,不断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河源要提升幸福指数,还需要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灵活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赋能等治理方式,总结推广紫金县“五老一贤”工作法,不断完善新时代的乡风民俗、村规民约,推进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让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顺。

二、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筑牢乡村全面振兴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于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基本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河源是广东省粮食生产大市,202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13.4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1079公顷;新认定防返贫监测对象391户1683人,落实帮扶措施2783项,140户595名监测对象返贫风险有效消除;粮食安全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我们要持续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重点聚焦农村人口中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切实筑牢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基石。

三、抓住“土特产”这个关键词,答好乡村全面振兴之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个关键词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近几年来,河源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截至2022年全市累计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300余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东源县上莞镇仙湖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但也面临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薄弱等问题。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考卷,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河源当前实际,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立足河源生态优势,继续做足水经济这篇文章,围绕水经济打造水工业产业、水旅游产业,将优质丰富的水资源变成“流体黄金”,实现美丽经济。二是要让区位发挥功能效能。精准把握河源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三是要让特色提升价值产值。深入挖掘河源自身特色资源,立足于河源特色的客家文化、恐龙文化、南越王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通过挖掘、充实、传承河源特色文化,把特色的资源塑造成特色品牌,形成特色产业,以优异成绩交出河源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答卷。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