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融深”创业地 “融湾”后花园

连平县积极融入“双区”建设,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12-27 11:28:43 来源:河源日报

e05226c8c37a85749ff7838b739afc6d_hyrbs1227014_001_01_s.jpg

■连平县已构建了“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网,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网最完善、里程最长的县区之一。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a2d7e3f04a749eba93d2825c5599c607_hyrbs1227014_001_02_s.jpg

■连平忠信吊灯习俗与踩龙民俗活动。连平依托丰富的非遗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本报记者 杨坚 摄

176212b283b998c8185b584233756cc7_hyrbs1227014_001_03_s.jpg

■广东维敏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生产热敏纸。 本报记者 孙红 摄

4c74425f8ce18f03c87839e7acc1a84b_hyrbs1227014_001_04_s.jpg

■连平县拥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森林、一流的水质”,备受游客青睐。 梁焕新 摄

核心提示

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是连平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也是连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潮涌大湾区,风劲好扬帆。近年来,连平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叠加效应加速释放的历史机遇上,紧紧把握大局大势、坚定信心决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软硬联通,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在建设幸福和谐美丽连平的新征程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放眼连平大地,“融湾”“融深”渐入佳境,昔日山区成为投资热土,生态经济方兴未艾……这一座崛起之城,正焕发出强大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软硬”联通】拓展发展空间,拉近与粤港澳大湾区距离

“融湾”“融深”,交通先行。近年来,连平县深入实施交通建设大会战,持续扩大交通战果,扎实谋划“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的粤东北交通枢纽,不断完善交通路网,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问题。先后完成了大广、汕昆、武深高速公路,加上原有的粤赣高速公路,已构建了“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网,成为粤东西北高速公路路网最完善、里程最长的县区之一。目前正全力推动赣广高铁、厦昆高铁河源(龙川)至韶关段、韶河汕铁路、连(平)平(远)武(平)高速公路项目、通用机场等规划建设。如今,连平已成为北接大内陆、南连珠三角的交通枢纽,真正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

如果说高速公路网络是融入大湾区的交通“主动脉”,那么县域交通网络就是“毛细血管”。近年来,连平县还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镇、村交通的“毛细血管”。累计完成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改造超过18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超过 220公里。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四好农村路”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群众出行品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外联内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连平以“路网”打开振兴新局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连平还从“软环境”着手,聚焦制度共通,全力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今天来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想着怎么也得好几天才能办下来,没想到取了一个号,去一个窗口,来一次就办好了,效率非常高。”近日,办事群众吴先生到连平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业务,在体验了“一件事一次办”后,为该中心政务服务的简化和高效点赞。

这温馨的一幕,是连平县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连平县纵深推进“放管服”工作,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式改革,将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一揽子事”整合为“一件事”,实现关联事项一次办理、集成办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目前,连平县围绕出生、居住、就业、创业等高频民生主题,推出了41个“一件事”服务事项。

“以企业开办为例,以往办事人需提交14份材料,跑5个部门,遍历14个环节,全程办事耗时5天左右。如今,办事人只需在线上线下进行1次申请,提交3份材料,在0.5个工作日内即可全流程办结。”连平县政数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一件事”改革以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为着力点,推动申报材料压缩91%,办理时限压缩90%,极大减轻了办事难度,降低了时间成本。

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中,为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连平县还拓展了粤省事、广东省政务服务网一件事专区、河源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连平县政务服务中心线下综合窗口等多种办事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了线上线下、“多端”融合的智慧政务服务模式,使连平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让群众、企业办事更便捷更舒心。

为助推办事标准和服务质效与珠三角地区全面接轨,今年10月,连平县还与深圳市南山区联合印发《南山区与连平县营商环境帮扶实施方案》,推动172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中心“一门式”进驻率达85.5%,实现省内市场主体迁移一次申请、联网通办,助推全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产业共建】探索“双向飞地”经济,推动两地共建共享共赢

日前,走进广东维敏特科技有限公司热敏纸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快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分拣、包装、装箱……目之所及,一派繁忙景象。

维敏特科技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热敏纸研发、生产集团,主营业务是涂布生产、销售热敏纸和特种热敏纸,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商、商场收银、物流仓储、银行等领域。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公司发展迅速,但也受到发展空间掣肘,“得知南山与连平县推进共建产业园,我们决定落户于此。相比原先的厂房,这里增加了数万平方米空间,让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大力生产发展。” 2020年,广东维敏特科技有限公司进驻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落子连平后,在南山、连平两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得到了迅速成长,年营收数亿元,并于今年新增一条生产线。

广东维敏特科技有限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南山、连平两地在对口帮扶协作、产业有序转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生动例子。自2016年第三轮全面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两地紧紧围绕共建产业园这一脱贫攻坚重点领域,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政府引导、优势互补、政策叠加、园区共建”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在连平生态工业园内划出25万平方米用地,由南山区负责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合力打造南山(连平)产业共建示范园,实现两地利益共享。在两地的通力协作下,打造了可复制的共建产业园“样板间”,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通过两地政策优惠叠加的优势,南山可引导部分有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落户连平,缓解南山辖区内产业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连平县通过企业进驻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产能获得税收。截至目前,共建产业园三期项目均已实现全面交付和全部入驻企业投产,引进深圳企业9家。

产业协同需要双向奔赴,在探索产业共建的路上,南连两地从未停止创新步伐。今年,连平因势而谋、大胆创新,与南山区共探“反向飞地”,在深圳南山区创建连平(南山)产业科技孵化中心,开启和南山区双向奔赴、共创共赢的“反向飞地”模式,两地由此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转变。

该中心是宣传推广连平产业、企业、特色产品的展示中心及招商引资、对接项目的平台窗口。连平企业可借助平台窗口,充分利用南山区的人才、区位、资金等优势,从而解决连平本地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能力弱、推进科技创新成本高等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该中心也将进一步推动“前店后厂”“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产业合作模式,助推连平主动对接服务“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引进更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项目落户连平(南山)产业科技孵化中心,建设专业孵化器和研发中心,提升连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搭建综合转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连平产业园区。

越来越多企业看好连平、落户连平。当前,连平也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增后劲,以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发展生态工业园、城东产业园、隆街物流园、花生产业园、鹰嘴蜜桃产业园、水经济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平台,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做足空间,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生态共享】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旅游业迎来发展春天

生态环境是连平最宝贵、最独特的资源,也是其“融湾”“融深”的优势所在。

连平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东江、北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广东省北部重要生态屏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近年来,连平全面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优战、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省前列,7个断面水质监测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达标率为100%。深入推进“六大行动”,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为9.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98%。

得益于对生态保护这一红线的坚守,旅游业作为与生态息息相关的产业,在连平也迎来发展的春天。

连平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功能定位,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即以县城为核心,形成“一核心四片区”的空间规划,着力打造“九十百千万”五条“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这些片区包括九连山脉的隆街田源片区、十里花灯的忠信片区、百里席水画廊的内莞片区、千年禅修的陂头片区和万亩桃园的上坪片区,旨在全面提升县城旅游功能,加快串珠成链,形成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连平全力做好旅游推介工作,依托万亩桃园、忠信花灯、非遗文化、土特产等文旅和现代农业产业资源,举办了“桃花节”“蜜桃节”“花生节”“忠信吊灯习俗活动”等系列活动,吸引一大批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前来游玩,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今年1月至10月,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184.43万人次,同比增长920%;旅游总收入6.31亿元,同比增长291%。

连平这座“生态之城”,正依托一流的水质、一流的森林、一流的空气,逐渐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出游热门打卡地,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市民向往的“后花园”。

■组稿:本报记者 刘永菲 特约记者 黄新 通讯员 张启鉴

    上一篇:打造和谐共生绿美图景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