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幸福和谐美丽连平建设
以实干实绩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连平县城全景图 冯晓铭 摄
今年以来,连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书记黄坤明调研河源指示要求,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以建设幸福和谐美丽连平为目标,聚焦县委“168”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前三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2.66亿元、同比增长5%。1月-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工业投资增长83.3%、进出口总额增长36.7%,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园工业增加值及入库税收、工业用电量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排名全市前三;在河源市“百千万工程”大擂台活动和“绿美广东竞风华”河源赛区获四个全市第三名,“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
产业基础更加夯实。始终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坚持制造业当家,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初步形成了新材料产业相对集聚的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推进抽水蓄能、化学储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利用丰富优质水资源谋划发展水经济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共签约项目27宗,投资总额69.76亿元,其中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5宗,超额完成市下达连平县“全年引进10宗超亿元工业项目”的任务。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三馆一中心”、体育公园、就业创业一条街、县城新水厂等重点民生项目加快建设。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完成9个老旧片区改造,完成道路升级改造96985平方米、排水排污管网改造28458.8米、外立面升级改造105147平方米,惠及群众4万余人。完成13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175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全县13个乡镇实现卫生院全覆盖。推动美丽圩镇提档升级,全县13个乡镇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2个乡镇(忠信镇、陂头镇)获评“示范圩镇”。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24.98万亩,同比增长3.44%;粮食作物总产量约9.3万吨,同比增长4.53%,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灯塔盆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园连平示范项目和灌区项目加快实施。做足“土特产”文章,鹰嘴蜜桃、花生、黑蒜、蜜李、畜禽、丝苗米、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立20家富镇强村公司,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13.06万元。
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全县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全县医疗废物达标处置率和危险废物处置率均为100%。深入推进绿美连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大力实施“七大工程”,完成林分优化3.91万亩,森林抚育3.43万亩,均完成了年度任务。在全市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实施“三谷一缘”(蝴蝶谷、李花谷、峰林谷、桃花缘)项目,全力推动农文旅、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上坪桃花山A级景区创建稳步有序推进。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加快与“双区”体制机制对接联通,谋划实施10个专项领域67项改革任务、157项具体改革项目、7项民生“微改革”项目,切实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数字政府”建设和“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镇一改革”工作扎实推进。深化与深圳南山区产业共建,积极探索双向“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连平(南山)产业科技孵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充分利用南山区的人才、区位、资金等优势,力争引进更多高端项目落户连平。
发展“温度”直抵民心。持续深化“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共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受理群众诉求2096条,已办结2075条,阶段性办结16条。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培训工作,积极落实促就业各项政策,全县新增就业岗位4000多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两校六园”项目取得扎实成效,已建成县四小和三所公办幼儿园,新增优质学位2380个。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稳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人民医院新院、120指挥中心已完成搬迁并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群众的就医环境。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镇村创建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三大专项”行动,确保了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连平县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县城”“中国鹰嘴蜜桃之乡”“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普法先进县”“广东省卫生城镇”“广东省生态县”“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县”等荣誉。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 刘永菲 特约记者 黄新 通讯员 蓝秋颖 刘满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