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
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连平县“三馆一中心”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建成后将成为连平的城市地标,推动城市提档升级。
■内莞镇莞中村河堤景观大道。内莞镇积极谋划优质“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风光。连平县全力推动美丽圩镇提档升级,乡村处处呈现新面貌。
核心提示
今年11月,在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村名单正式“出炉”。其中,连平有1个镇、8个村上榜,折射了连平在狠抓镇域经济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奋力推动镇兴村强、民富人和的新举措新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以来,连平县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热潮涌动,活力迸发。连平13个乡镇、175个村(社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努力把“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实景画”。
做强县城龙头 不断增强县域综合实力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连平县坚持把县域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快补齐县城产业、设施、功能短板,不断提高县城集聚力和首位度,持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能力。
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是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在县域产业发展上,连平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抓紧抓实,稳步推进县工业园三期项目(城东产业园)建设,力争通过3年努力,把城东产业园打造成科技含量高、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园区,引导特色产业向县城集聚。同时,在全市首创“工业上楼”园区建设模式,已建成生态工业园10万平方米和万洋众创城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让企业“轻装上阵”,实现“落户即投产”。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共签约项目27个,投资总额69.76亿元,其中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5个,超额完成市下达连平县“全年引进10个超亿元工业项目”的任务。同时,实施好县领导“一对一”服务重点项目制度、项目代办制,今年以来对接联系企业500余次,积极为企业解决生产用水、融资、用工等制约发展的难题。截至目前,17个省、市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工业园区新开工项目15个、在建项目18个、新投产项目7个。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县城更宜居宜业。针对县城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城市功能要素不足等实际问题,连平以实施一批拉框架、拓空间的项目为抓手,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加快推动以县城为龙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县城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目前,“三馆一中心”、体育公园、就业创业一条街、县城新水厂等重点民生项目加快建设,其中“三馆一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已进入完工收尾阶段,二期已完成全部主体工程施工,预计明年底全面开放,建成后将成为连平的城市地标,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完成9个老旧片区改造,完成道路升级改造96985平方米、排水排污管网改造28458.8米、外立面升级改造105147平方米,惠及群众4万余人。
连平“大手笔”推进交通路网建设。近年来,该县完成南湖三路(人民医院新院市政道路)工程、南山大道西路(碧桂园路段)拓宽工程建设,全面贯通环城东路,推进富民大道向南延伸1.5公里工程建设,将市政道路、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向中心城区周边拓展,推动国道105线县城过境段东移工程建设,不断拉大城市骨架,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如今的连平,风光无限美,品质更出众,在推动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上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今年,连平举办了桃花节、鹰嘴蜜桃节、首届土特产展销会暨美食文化节、花生文化节等“一月一主题”活动,以节会友,不仅带旺人气、促进消费,还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连平,擦亮城市名片,引进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实乡镇节点 以优势特色推动差异化发展
连平县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因地制宜打造城区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普通镇,把各镇优势特色不断放大、做强,推动全县13个乡镇各美其美,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连平县各镇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找准发展定位,发力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推动项目建设,精准招引优质企业落户……发展活力持续迸发,镇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忠信镇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市“百千万工程”中心镇示范点。该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围绕“东扩、南融、西优化、北提升”发展布局,奋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心镇,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广东省镇级小城市。当前,该镇以完善服务圈为导向,共承接了县级下放的501项政务服务事项和222项执法权限,有效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兴旺商业圈为导向,推动维也纳国际酒店落地建成,引进宏达四星级酒店及配套商住综合体建设,该项目包含四星级酒店、高层住宅及娱乐场所,建成后将成为忠信新地标;以优质生活圈为导向,在中秋、国庆期间成功举办2023年“商旅中心 逐梦忠信”村居篮球赛,在忠信镇生态农业产业园开展乡村体验、篝火晚会、夏日野营等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忠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上坪镇立足“农业专业镇”定位,以“中国鹰嘴蜜桃之乡”为基石,锚定“一三六”发展规划,奋力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鹰嘴蜜桃专业镇。目前,上坪镇种植鹰嘴蜜桃总面积约4.58万亩,全镇约有5800户果农种植鹰嘴蜜桃,年产值达10.82亿元。今年,该镇加快鹰嘴蜜桃产业园提档升级,在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上下功夫,做强桃产业,做活桃经济,延伸桃产业链,推动“甜蜜产业”强村富民,各村集体收入均超20万元。同时,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景区创建工作,扩大民宿集群规模,推出“桃旅”“文旅”“生态游”3条旅游路线,着力打造广东最美婚纱摄影基地、最浪漫露营基地、最舒适徒步基地、最创意写生基地、最生动科普研学实践基地、最和谐的人和自然共生地。
内莞镇充分依托现有资源,积极谋划了一批优质“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推动大席河滨水公园投入使用,持续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带动了餐饮、民宿等服务业态迅速发展,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湖镇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文旅资源,持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抓好红色革命旧遗址、古寨花海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塑造大湖文旅品牌,推动“美丽资源”变身“美丽产业”。
既要产业兴也要环境美,打造“内外兼修”美丽圩镇在路上。目前,连平做好圩镇街道、外立面改造提升,启动实施“三线”整治,推动美丽圩镇提档升级,全县13个乡镇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忠信镇、陂头镇获评“示范圩镇”;完成农房微改造6565户,159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110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建成“四小园”1.1万个。
统筹村的资源 激活集体经济“主引擎”
“自从村里组建强村公司以来,管理规范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更有信心和底气了。”连平县元善镇新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赖永强说,今年,他多了两个新职务——连平县善业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赖永强口中的“强村公司”,是依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向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参股组建的联合发展平台。
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强村公司如何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强村富民不断取得新成效?近日,记者走访元善镇发现,强村公司的成立汇聚了各村力量,统筹各村资源,将“单打独斗”变为“合作共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6月,元善镇20个村(社区)经济联合社集体出资100万元,抱团组建强村公司,即连平县善业建设有限公司,由经济联合社主任(法定代表人)担任股东代表,新龙村党总支书记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强村公司目前主要承接小型工程项目、农产品销售,同时为群众提供在‘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实现集体、农户双增收。”赖永强说。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承接以工代赈项目和微小工程总金额达186.5万元,带动当地20多名村民就业,2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分别增收1万元。
以强村富民为落脚点。如今,在元善镇,强村公司像是打通了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输进乡村。密溪村借助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帮扶力量,采用“帮扶单位+村集体+致富带头人+农户”的经营模式,流转110亩土地成立河源市沃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70万元建设专业蔬菜种植基地,日均产出蔬菜2000多公斤,带动当地20多名村民就业,年收入约200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0万元。
鹤湖村采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产业模式,由党支部领办、村“两委”干部参与,挑选有养殖经验的致富带头人共同成立连平县鹤湖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约20亩大力发展三黄胡须鸡生态养殖,年出栏量约15600只、年产值约156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
今年以来,元善镇聚焦“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施,积极探索“1+N+X”发展模式(即“1个强村公司+N个经营主体+X项业务板块”抱团发展模式),鼓励各村集体突破村域界限、突出资源集聚,推动村集体经济从“保底型”向“发展型”转变。预计今年全镇2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共588.97万元,同比增长20.6%。
连平各乡镇通过组建强村公司,实现村集体经济、农民“双增收”。今年以来,该县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全面摸清集体经济“家底”,结合各镇、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整合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探索组建多种形式的富镇强村公司,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截至目前,该县已成立20家强村公司,镇级强村公司组建完成率达100%,19家强村公司已经开始运营,签订产业项目订单金额617.45万元,今年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213.06万元。
■组稿:本报记者 刘永菲 特约记者 黄新 通讯员 谢晓梦 黄美婷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冯晓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