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筑牢宜居宜业幸福基石
强产业筋骨 提村镇颜值

■和平县上陵镇将“竹元素”融入美丽圩镇建设中,在圩镇入口竖起了大竹笋状镇标。

■和平县和小豆腐竹生产园区

■和平县大坝镇腐竹工坊工人制作腐竹

■位于和平大坝工业园的蓝威项目
核心提示
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典型镇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和平县稳步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提升城乡风貌,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和平县聚焦“五个大抓”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县城活力更加强劲,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加厚实,“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可感可及。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42.77亿元、同比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农业总产值46.38亿元、同比增长4.2%。
壮大主导产业 夯实县域发展“压舱石”
和平县是赣深高铁、京九铁路和粤赣高速公路南下入粤第一县,已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重商亲商、政企同心的营商环境,和平县正迎来产业发展的澎湃机遇,处处涌动着投资兴业的无限可能。
产业兴则县域兴,和平县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兴县行动,制定作战图、明确32项关键指标,实施县领导挂钩联系机制、招商引资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集中服务和推进日活动,构建起“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推进格局,全力以赴打好打赢产业建设“大会战”。
在原有“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基础上,和平县进一步优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发展“1+2+N”现代产业体系,即新材料1个支柱产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电子信息2个优势产业,新医药、可穿戴饰品、体育用品等N个特色产业,2024年“六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2.3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8%,主导产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目前,和平县新材料产业现有企业49家,今年1月—8月实现总产值30.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7.5亿元。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构建“1+1+1+N”(10万吨啤酒+1万吨清酒+1000吨白酒+N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体系,2024年产值6.7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现有企业21家,2024年总产值8.2亿元;可穿戴饰品、新医药、体育用品产业现有企业分别为38家、3家、5家,2024年总产值合计4.89亿元,“多业并举、特色突围”的产业生态逐步成型。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和平县在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坚持制造业当家、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生态“聚链成势”、平台能级“提档进阶”;深入实施扩园工程,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推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北扩工程,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高能级产业平台;健全招商工作机制,完善招商激励政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全县动员、全域联动”的大招商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 筑牢招商引资“硬支撑”
今年8月,和平县举办了2025年秋季经贸系列活动暨茶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约、动工、竣工投产项目33个,总投资58.36亿元,涵盖新材料、食品加工、现代农业、文旅休闲等多个领域,成功推进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运营中心,招商引资的“精准度”与“落地率”实现双提升。
和平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以精准策略和高效服务促进投资量质齐升,加速释放投资新活力。该县摸清产业基础优势,明确招商引资方向,编制形成了和平县招商图谱,聚焦“1+2+N”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可穿戴饰品产业园、高岭土高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建设,并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共建园区和联合招商工作,累计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转移企业12家,引进超亿元的制造业项目41个、总投资77.51亿元。
项目不仅要“招得来”,更要“落得下”“发展好”。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战场,和平县对产业园区进行扩容提质,全面优化产业承载空间,激活产业承载新动能。该县实施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完成整治面积1939亩、完成率110%,大坝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与深圳市福田区的合作共建持续强化,协同推进园区北扩工程顺利实施,形成工业“净地”1008.78亩,园区现储备工业用地1096.09亩,可供项目入驻使用的标准厂房9.8万平方米,真正实现“地等项目、厂房等人”。
此外,该县还创新服务机制,全面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园区项目代办制度和三级服务机制,累计受理代办项目43个,有效解决员工子女上学、企业用工用地等问题,积极营造亲商稳商的良好营商环境;通过精准招商累计引进优质企业43家,新投产项目29个,投资总额74.2亿元,亲商稳商的“和平温度”正转化为发展热度。
平台能级的“跃升提质”,为和平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产业规模也迈上了新台阶。河源和平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城园互动”“产城融合”代表性园区,2023年获评全省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省产业园类)优秀园区。园区目前共落户企业227家(其中规上企业43家),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59亿元,园区集聚效应与经济规模同步提升。
深耕农业产业 做好“土特产”文章
腐竹是和平县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和平县腐竹制作技艺已传承600多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原料高度依赖外购、产量小、品牌价值缺失三大发展瓶颈,制约着和平县腐竹产业的发展。
为打破这一困境,和平县联合结对高校惠州学院,通过共建创新基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特色品牌、培育产业人才梯队等举措,精准发力破解痛点,推动和平腐竹产业实现全链条提质升级。2024年,和平县腐竹产业产值达6.35亿元、同比增长13.8%,本地大豆原料供给率提高至20%,标准化生产率达80%。
近年来,和平县以和平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进腐竹加工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和平腐竹产品质量。当前,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完成投资2.2亿元,贝墩腐竹精深加工区、合水三产融合发展区建成投产,2022年至2024年规上食品(腐竹)企业生产总量从2983吨增长至7032吨。
除了腐竹产业,和平县还立足资源禀赋与市场前景,大力发展丝苗米、油茶、猕猴桃等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稳步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县和实现绿色崛起迈进。2024年农业总产值46.38亿元、同比增长4.2%。
和平县特色农业持续壮大,猕猴桃、丝苗米、油茶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提质增效:依托猕猴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平台优势,猕猴桃种植面积扩种至4万余亩,年产值达2.2亿元,“和平猕猴桃”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投资1.66亿元,万亩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扩面提质,全市粮食加工能力最大的乐源粮食产业服务中心建成投产,全面达产后大米日加工能力可达60吨;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和平片区)完成投资6403万元,和平3个实施主体承建项目基本建成,预计全面达产后可实现茶油年产能1500吨,打造形成“一园一特色、一业一品牌”的发展格局。
接下来,和平县将继续推动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培育壮大六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稳步提升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建设质效,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根基,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聚力扶持壮大富民兴村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文旅产业兴旺 走出发展新路径
日前,“跨粤黔山万水·遇见和平”2025年村超全国赛广东和平赛区在和平县举办,吸引了来自深圳、东莞、惠州、梅州等城市的26支队伍参赛。和平“村超”举办期间,各平台视频浏览量超7000万,带动全县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借助“村超”现象级文旅IP,和平县巧妙地将本地特色文化和特产融入赛事各个环节。和平特色采茶戏、墩头蓝舞蹈、香火龙、猫头狮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与贵州民俗同台竞彩;赛场周边设置“和平特产展销区”,吸引120家企业入驻,客家黄酒、猕猴桃果汁、腐竹等优质农特产品以及融合墩头蓝、猫头狮等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备受球迷青睐,带动现场消费总额超5000万元;推出“足球+旅游”线路,串联起林寨古村、热龙温泉等景点,充分协调当地酒店、民宿等推出主题套餐,带动地方经济增长,赛事期间全县住宿、餐饮等综合消费收入达3亿元。
和平“村超”的破圈出彩,是和平县探索富民兴村新路径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和平县坚持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持续强化产业协同,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业态深度融合,积极创建文旅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点配套设施建设水平,走出了特色鲜明、三产联动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该县深度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河美共赢篮球联赛、村超等“体育+”活动带旺了人流、带火了文旅;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林寨镇兴井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建成开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旅体验。去年,全县接待游客7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1亿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路径越走越宽。
建设典型镇村 绘就乡村美画卷
在和平县大坝镇入口处,镇标标识用金属杆件展示鹅身温婉姿态,用优美曲线勾勒鹅头昂首姿势;主街的临街商铺统一使用蕴含“鹅元素”窗花。目前,该镇美丽圩镇“七个一”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广告牌整治、“三线”治理、智慧停车场等15个子项目已进场施工,呈现出“多点开花、全力建设”的生动局面。
据悉,大坝镇以“鹅韵承脉,景业共生”为核心,将白头鹅这一特色产业符号转化为空间艺术语言融入典型镇建设中,串联养殖传承与美食文化,让特色基因融入城镇肌理。同时,该镇立足于“工业重镇、温泉美镇和卫星城镇”的发展定位,以人居环境整治、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和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力争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大坝。
驱车驶入和平县上陵镇,一个造型别致、高达数米的大竹笋状镇标映入眼帘,与一旁“岭南竹乡欢迎您”的字样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这座小镇与竹子的不解之缘;在上陵村竹主题小公园里,竹林繁茂,绿荫如盖,村民们或围坐闲谈,或漫步健身,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在典型镇培育建设中,上陵镇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将“竹元素”融入产业发展、民生改善、风貌提升等各方面,大力推动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完善翠山竹海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千亩示范、万亩经营”项目打造丰产高效示范竹林,加速竹产业循环园区建设,致力打造“粤赣边境竹特色典型镇”。
典型镇村培育建设工作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一环。和平县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深入挖掘各镇村的特色和优势,围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镇村风貌提升等重点任务,高效推进典型镇村培育建设,实现镇镇有亮点、村村有节点,打造和美乡村“和平样板”,实实在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和平县在典型镇村培育上,热水镇、林寨镇建设规划获评省级优秀,前两批3个典型镇和25个典型村均已达到省级培育指引标准;2025年(第三批)拟培育的大坝、上陵2个典型镇培育项目纳入央企助力项目,均已进场实施。
同时,和平县将典型村培育项目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一体推进,该县第三批典型村共涉及15个村,其中14个村纳入了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范围,形成“培育一批、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
■组稿:本报记者 陈星 叶春雨 ■摄影:本报记者 欧阳柳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