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即见动能涌 举目已是绿意浓
和平县以生态“高颜值”撬动发展“高质量”

■和平县合水镇聚焦人居环境改善,让乡村绿起来美起来。

■和平县上陵镇江口公园成为村民休憩娱乐场所

■和平县合水镇碧道项目全长约1.2公里,串联该镇兴径村、合水村、街镇社区三个区域,建成后将成为集休闲、观景、生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和平县上陵镇依托万亩竹海打造翠山竹海森林公园
核心提示
道路平坦绕村,村舍干净整洁,庭院绿意盎然,河道碧波荡漾……行走在和平县的乡间,一幅“开窗见绿、推门入园”的宜居画卷徐徐展开。
举目可见绿意,离不开和平县的深耕与坚守。这几年,该县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抓实绿色经济发展,加强城乡风貌管控,精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县域发展实现从“颜值”到“产值”的全面跃升。
绿美筑基 生态颜值变发展价值
位于粤赣交界的和平县上陵镇江口村,一处以“粤赣门户 绿美和平”为主题的小公园,成为村民休憩娱乐的惬意空间。夜幕下,路灯洒下柔和的光晕,不少村民会到这里运动休闲,孩子们的欢笑声、邻里间的闲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乡村夜景。
这是上陵镇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的微观缩影。上陵镇聚焦绿美生态建设,为村民打造宜居场景,拓展民生休闲空间,实现口袋公园遍地开花:粤赣门户江口公园、桃源村村委会小公园、上陵村竹主题小公园、瑞州村西湖小公园等均完成绿植优化,通过“特色树种+休闲设施”组合,为居民、游客提供兼具生态性与实用性的休憩空间。
上陵镇的目标并不止于提供休憩空间,完成示范带沿线景观提质,让更多人前来游玩,创造更多产值才是其最终愿景。为此,该镇以“多层次、多色彩”为原则,累计种植紫花风铃木、香樟、红花檵木、粉色簕杜鹃、黄金榕球等树木1万多株,20公里绿道形成“四季有花、步步有景”的生态廊道;在翠山竹海森林公园,打造了2.9公里竹山步道串联漫山竹海,配套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成为区域绿美生态打卡地。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年,和平县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工程等措施,持续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美品质,不断扩大和平“绿美版图”,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绿美版图”的星火,已在和平县全域渐成燎原之势。该县精准锁定“城乡人居环境改善”这一切入点,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城市扩绿增绿工程,深入开展公园绿地、森林城镇、美丽庭院等建设,稳步推进城区口袋公园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效果。“开窗见绿、推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不仅如此,和平县还深入推进乡村绿化行动,动员村民在“四旁”、“五边”、村头村尾、房前屋后、城乡空地等“留白”空间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组织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绿美广东·青年先行”青少年绿美志愿行动、巾帼植树活动,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同时,健全全链条植树护绿管理机制,加强苗木日常管养、维护,提高树木存活率。
随着一系列生态举措的实施,和平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累计种植各类树木37.2万株,打造了主题林210片、支部林700余片,古树公园和翠山竹海森林公园2个示范点建成开放,国家级中华穿山甲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完成主体建设,打造村级“美丽庭院”10120户,建成森林城镇1个、绿美红色乡村1个、绿美古树乡村1个、森林乡村2个,“绿美和平”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精细管理 城乡风貌塑区域气质
生态之美,需要与之匹配的城乡风貌。在这一“和美乡村”的棋盘中,和平县下的第二步棋,便是以风貌管控“塑造”区域气质,推动城乡颜值整体跃升。
合水镇的变化堪称典范。昔日的农房已换上“新衣”,杂乱的“三线”消失不见,宽敞的街道洁净通畅,24个“合水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申报入库项目稳步推进,改造升级后的18公里国道焕然一新,标识标线更加清晰明了。合水镇创新工作法——“党员带头拆、乡贤主动拆、群众跟着拆”,有效破解了城乡风貌整治的难题,示范带沿线7个村100%完成491栋裸房改造,442栋铁皮棚整治完成94%。
各乡村争相学习,有序推进城乡风貌管控工作。中和村通过统一外立面风格、打造古榕树公园,如今成为“开窗见绿、推门入园”的美丽乡村样板,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合水村升级河道景观,330米河道沿岸步道更新、栏杆加固,1.2公里沿线景观提档升级,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好去处。
合水镇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并深化,一时间,城乡风貌管控工作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上陵镇锚定“坝上风光·翠山竹海”乡村振兴示范带目标,针对示范带、高速沿线核心区域,完成220余栋铁皮棚清拆改造,同步实施206栋建筑外立面升级,通过统一设计风格、规范外观色彩,彻底消除视觉杂乱,凸显客家村镇独特质感;全面推进圩镇、国道及示范带沿线8个村(居)的“三线”规整,实现“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双向跃升。大坝镇水背村则聚焦人居环境提升,完成农房风貌提升165栋,打造美丽庭院80户、“四小园”57个和“小禽园”81个,种植苗木1800余株,推动休闲长廊、沿河步道、荷花栈道、阳明广场等30个设施提质建设,村道硬化、路灯、集中供水等实现全覆盖。
和平县坚持规划先行、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全域推进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要道沿线的风貌整治提升,加快推进美丽圩镇建设,重点打造圩镇主街、广场、小公园、农贸市场等节点,结合“坝上风光·翠山竹海”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推进省际边界江口村风貌提升。同时,开展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行动,提升农房品质,强化新建农房风貌塑造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升现有农房外立面。
全县重点区域风貌整治成效突出,已累计完成房屋整治提升12819栋,高速公路、高铁、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等全面完成铁皮棚拆除、裸房提升任务,实现“一路皆景、全域大美”。
产业振兴 示范引领促富民强村
生态与风貌的“塑性”最终是为了产业的“铸魂”。和平县拥有林业用地283.4万亩,其中竹林面积30万亩,是华南最大毛竹生产基地之一。如何让这片“绿海”生出“金”?和平县的答案是: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价值链。
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竹海不再是静态的资源,而是可游、可赏、可品的体验型经济载体。作为“坝上风光·翠山竹海”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上陵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持续擦亮“入粤首镇、十里竹海”文旅品牌,以“识竹”“赏竹”“游竹”“恋竹”为主题,加快打造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完善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登山步道等设施,发布“穿越醉美竹海”主题旅游线路,创新举办“春笋品鉴节”“竹海非遗展”“徒步踏青季”等活动。2024年,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拉动餐饮、住宿等乡村消费500万元,实现“竹林景观”向“旅游经济”的价值跃升。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上陵镇将产业跃升的关注点放在加工环节。该镇启动“千亩示范万亩经营”项目,采用现代抚育技术,成功打造8片共2400多亩的丰产高效示范竹林,经过抚育的竹林,林分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毛竹直径更为粗壮。截至目前,示范竹林产值达957元/亩(是未抚育竹林的3倍),其中冬笋单笋平均重量从1.5斤提升到3斤,亩均产值从200元提升至600元,以点带面示范提升全镇竹林培育能力。
更深层次的探索是多元经营——上陵镇发挥“二产拉动一产”效能,升级改造翠山村翠林竹制品厂,大力推进上陵镇竹产业初级循环产业园招商引资,以“百亩一工坊”标准建设10家笋干制作工坊,同步谋划竹产业深加工布局,2024年成功吸引绿托科技、中晟科技、禾德新竹业等优质企业落户竹产业园区,计划投资总额6.5亿元,为和平县竹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为持续做优绿色产业,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该镇大力发展“竹-鸡”“竹-药”“竹-菌”等林下经济模式,实现羊石示范林竹荪试种点亩产值近4万元,持续探索竹林碳汇交易、文旅分红等多元收益,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农带农机制,2024年竹农通过竹产品实现增收1.15万元、同比增长44%。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和平县坚持“建设为产业服务,风貌为经济赋能”,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高效转化。围绕“十带百坊千创客”行动,两条示范带谋划的35个产业节点已落地运营21个,落地运营率高达60%,形成了“落地一个、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在“坝上风光·翠山竹海”乡村振兴示范带,竹器加工坊年加工毛竹8000吨,年产值超1000万元;绿竹强村笋干工坊年加工鲜笋50万斤,年产值约70万元,将竹海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匹克球壹哥工坊一期已建成国际标准球场9片、室内训练场7片,预计可带动周边综合消费超过3000万元,与供销农场、荣佳国韵温泉等项目联动,逐步构建“农业+体育+康养”复合型业态。
在“合水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轩博啤酒广场项目打造集生产、消费、观光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型工坊,共建成50个创客空间(商铺),成功入驻8个创客团队,形成活力初显的创业生态;仿野生金线莲农坊引入深圳企业,盘活380亩撂荒耕地,打造福和乡村振兴产业生态园示范基地,并与暨南大学共建研发基地,发展高附加值林下经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万元。
随着沿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振兴示范带让乡村实现了“颜值”与“产值”的同步提升,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打造出生态宜居的乡村新风貌,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在和平的乡村徐徐展开。
■组稿:本报记者 陈星 叶春雨 ■摄影:本报记者 欧阳柳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