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从鲁滨孙了解不一样的改写历史

2023-11-26 18:10:06 来源:

■胡睿妍

《鲁滨孙变形记:汉译文学改写现象研究》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作者李今教授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丹尼尔·笛福的经典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在中国翻译史上的改写进程。《鲁滨孙漂流记》曾是大部分国人在学生阶段的必读书目,这本书发展至今承载着多版根据当时历史条件所翻译的汉译本,但大多人并不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味。其中,鲁滨孙章节探讨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翻译家们将鲁滨孙这个角色的特征和形象重新塑造和解读,使国人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作者从汉译文学的改写现象入手,将三个版本的汉译本深度剖析。

在鲁滨孙章节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鲁滨孙形象的变迁,并通过对比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学作品的接受和改写过程,以及这些改写背后的文化政治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鲁滨孙的形象不再只是丹尼尔·笛福笔下的一个英国殖民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

20世纪初正值梁启超“百日维新”失败、逃亡日本后,他撰写《新民说》以理服人,解释白种人之所以雄霸天下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其民族每个人皆可成为关切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以此向国人强调国民之力并呼吁民族自立。维新派深受梁启超启发不约而同将此大任赋予小说之上,由此梁启超主持《新小说》时专辟“冒险小说”栏目,最早计划翻译的即有《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最初由钱塘跛少年沈祖芬翻译为《绝岛漂流记》,在这个版本中,鲁滨孙被描绘成一个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形象,不仅将原文中鲁滨孙未经父母同意就贸然航海的行为,改写为虽违父命,但还是暗示最终得到父亲的支持;当鲁滨孙被海浪冲到孤岛,原作想表达的本是其所面临的现实生存问题,而沈祖芬则改写为鲁滨孙面对此情此景幸福的生活姿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孙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中国人翻译的第二个汉译本《鲁滨孙漂流记》刊载于1902年12月至1903年11月出版的《大陆报》,初刊目录题为“冒险小说鲁宾孙漂流记演义”,题目中不难看出“演义”二字充满了中国韵味。然而《大陆报》的主要编者均为“激烈”的革命派,这使得在其所刊登的文章难免充斥着革命色彩,正因此鲁滨孙的形象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被通俗演义成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水浒风英雄,他的思想意识体现了当时民间盛行感恩、报德、打抱不平的取向,同时鲁滨孙也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这样的改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需求,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对不同时期鲁滨孙形象的比较和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学作品的接受和改写过程,以及这些改写背后的各种因素。这个过程显示了中国文学对外来作品的本土化过程,以及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对外来文学人物形象的期待和塑造。

在西方文学中大多会涉及到宗教信仰,《鲁滨孙漂流记》也不例外。书中不乏出现大量关于上帝、圣经等内容,作者笛福本想把鲁滨孙的故事作为宗教寓言来创作,但在晚清时期这一目的被国人所反感,林纾作为译者自然会遵从这一观念在序言中尽量澄清立场。林纾一生本就尊奉儒教道德、熟谙程朱理学,在做翻译时难免会以自己的思想阐释鲁滨孙形象比如林纾信“天”,他认为“天”会因他的善举而庇护所以他将“上帝”译作“天”,但“天”在中国文化中并非仅有一种含义,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林纾的心目中皇帝也居于“天”的高位,这样的替换以至于将笛福所要构建的对上帝的信仰和皈依大打折扣。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文献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还对不同的文学改写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复杂的过程。

    上一篇:泛舟千年“苏海”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