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以笔为枪 与时代同频共振

——致敬文艺战士萧殷

2023-09-21 15:51:07 来源:

■林燕翔

他痩削而精神闪烁,眼里有光;他勤奋而多产,目标坚定;他朴素而悲悯,为国为民;他无私扶持后辈,桃李无数……他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他就是萧殷,1915年出生,文化底蕴深厚的龙川佗城,孕育出这位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坚定的文艺战士。

翻看萧殷的成就,是如此的耀眼: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文艺批评战线重要的评论家,《文艺报》创刊初期三位主编之一;暨南大学中文系的创建者,曾为中国海外归侨子弟接受中文高等教育铺平了道路;广东省作协成立70年来在中国文学界领风气之先的代表之一,不仅曾以《论文学与现实》等大量接地气、蕴民气、有骨气的著述开创了中国文学评论新境界,更以近百万字的文学书简悉心培育无数文学青年。

在市图书馆里的萧殷文学馆,近距离看着他的手稿、书信,他的生平,总是令人敬佩、赞叹。馆藏文档中,那些数量巨大的读书笔记、写作笔记、新闻照片,还有他那些数量巨大的编读往来的读者来信,令人惊叹和震撼。

徜徉在这里,不由得回忆起这位可敬文艺战士革命的一生:

1932年,中国发生很多大事。1月28日,日本军队在上海发动进攻。国民党驻军第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影响下奋起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市日本纱厂工人举行罢工,动员各界群众大力支援十九路军抗战。2月中旬,张治中率领第五军到上海与第十九路军共同作战。2月3日,文化名人茅盾、鲁迅、叶圣陶、郁达夫、丁玲、胡愈之、陈望道、冯雪峰、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笙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愤怒斥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这内忧外患的世界里,这一年,17岁的少年萧殷坚定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革命之路。他开始写作并投身革命工作,1938年,他辗转到延安就读于鲁迅艺术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员和中央党校教员。那个时候有些文化名人的信仰左右摇摆,他无疑是坚定的,目标明确的,革命的道路上,他自始至终没有怀疑、没有犹豫,以笔为枪,义无反顾。

萧殷为何如此坚定?也许从他的一段话中可以得到答案:“我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原因就是我很早就对新的社会制度有朦胧的理想,因之对剥削阶级的所作所为,怀着强烈的憎恨。同时,我对周围的农村生活十分熟悉,不仅熟悉邻居们的愿望和思想,连他们的痛苦和悲哀也了如指掌……心中有许多激情要迸发,有许多积愤要呐喊,有些不平的事要宣泄……我便急不可耐地拿起笔杆来倾诉心中满腔悲愤,正是这种种促使我走上文学道路。”

正是这样的悲愤与激情,他成为庞大的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队伍、文学战线和文艺工作链条上的一员。他既是革命队伍中的学生,也是革命队伍中的先行者和教员;既是文学艺术的工作者,也是新闻、宣传和文教组织机构中的骨干、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是作家,是批评家,更是一名战士,一名文艺战士。

1949年,全国解放临近,萧殷奉命进京办刊,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执行编辑,中国作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央美院兼职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1960年萧殷从北京调广州,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文艺处处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月刊主编等职务。

萧殷的一生,紧跟中国前进的步伐,他随着民族独立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走上文艺学习和工作道路,与时代同频共振。他是那个时代的参与者与同行者,也是那个时代的稳健的实践者与思考者。

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文艺战士萧殷置身在风云跌宕的大时代,以笔为枪,奋斗一生、拼搏一生,与新中国同甘共苦、一路同行。

有人这样评价:萧殷是横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延安走出来、又走进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和思想史的文艺战士。他的事业是在革命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中展开的。他的一生轨迹和成就,代表一代人发自内心的对革命事业的赤诚,那么严肃又认真,那么庄严又虔诚。他和时代的文艺事业休戚相关,一生足迹与国家的成长相依存。

可以说,萧殷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深度同构在新中国的文学大厦里,蕴含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发展事业中。

回顾萧殷的生平,他是真真切切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坚定的文艺战士,而且,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类人、一代人的文艺思想风格,他充分显现那一代人的文艺勤勉与文学沉思。

在萧殷先生诞辰108周年之际,让我们怀着温情,向这位文艺战士致敬。

    上一篇:试论萧殷对文学青年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