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
■骆海娟
早上八点左右,沿龙川县老隆镇的水坑河岸边而行,只见潺潺流水在河里闪着粼粼白光,哗哗的水声远远地就开始充溢耳旁。这里的居民们早已从睡梦中醒来,换上干净朴实的衣裳,穿着舒适的鞋子,悠闲地走在石板路上。他们或去买菜,或送孩子上学,又或去上班,每个人都有要做的事,但都不慌不忙的样子。
或许是清晨的原因,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平静的,只有遇见邻居的时候才会自觉微笑地打招呼,问候一句“早啊”“买菜啊”,或是“那么早去哪儿呢”“吃早餐了吗”……这些虽是平常的问候,但在这样一条年代有点久远的小巷子里,在永不停息地哗哗歌唱的流水声中,这样的问候语就像是沾上了清晨的雾气或露珠一样,飘逸动人、晶莹透亮,让听见的人心里舒畅极了,于是脚步也更加轻松愉快起来。
我最喜欢小河中间连接两岸居民的小桥,这些桥造型各异,但都是比较简易实用的。其中有一座弯弯的拱桥,它有着菱形的地面,石英石铸造的桥墩和桥栏,看得出来这桥是有附近的居民奉献大爱心,捐了巨额资金才能建成的。以前的年代,落后的生产水平注定了大多数普通人的贫穷,大多数人一辈子勤勤恳恳、辛苦劳作也只是勉强温饱,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没有人愿意捐巨款,只靠普通居民集资建桥的话,最终也只能建设最简单的桥,今天偶然闯入的我就看不见这座精致美丽的桥了。
当然,其他简单一点的桥也很有价值,在这里,桥和人一样,只要存活的年代够久,就会自带历经风雨的沧桑和历经各种磨难的坚韧光芒,遇见它们的我们就会自然地投以敬佩、欣赏的目光。看那桥的两边,长满青苔,近来连日不断的雨,让这些青苔越发绿意盎然,这些低矮的植物也给这古朴的桥增添了生命的气息。
目光平视一河两岸,是密集有序的三两层高的居民房,房屋的年代跟那些水流上面的桥一样,都很有些年代了。那不太平整的地面,斑斑驳驳的墙壁,生锈的门窗,无一不是跟着小桥,跟着小城一起成长,一起走过风风雨雨、春夏秋冬,然后又一起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衰老。回首奋斗拼搏了一辈子,最后无论成功与否如今都可以放下,无论遇见对手还是队友都可以敞开心扉笑谈过往,因为只要坦然接受,内心就会舒缓,表情就会祥和愉悦。无论富贵与否,人都要懂得自己会老去,最后一切只能随风飘走,最重要的是活着,并且是简单、健康地活着,到了八十岁,还能走在小桥上去对面老邻居家串门聊天;到了九十岁,还能坐在自家门口晒晒太阳,看看过往的行人,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气。
在小河边、小巷子里行走的时候,我发现处处有花,这些普普通通的植物,在阳台上、墙角边兀自地生长着。无论房屋的主人是否还在此地居住,植物们都依然按自己的心意想长多高就长多高,想什么时候开花就什么时候开花。人与植物之间既有关系,又好像没有关系,但无论怎样的居住条件,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植物。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还真是微妙唯美,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啊。
植物和鲜花让这个古老的小城优雅、活泼起来,就像一位老人脸上的笑容,看着让人感觉亲切,让人激动欣喜,忍不住地想要拉着她的手说一些祝福的话语。此时此刻,这个小城好像是一位沧桑的老母亲,让外出的游子为仍活着并且还健康的老人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多么希望这座小城永远这么安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来看看它,感受一下它带给我们的祥和氛围,也感受一下慢节奏的生活状态。那些在新建造的城市里打拼的人,身心疲累时,到这样的小城巷子里、小河边走一走,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听着被水汽浸染过的客家方言,就自会放下心头的一切,也会在恍惚之间觉得自己走进了桃花源,只想沿着河岸缓缓地走着,不想知道今夕是何夕,今年是何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