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萧殷和丁玲的三次交集

2023-09-21 15:50:14 来源:

■凌丽

首次共事: 先后主编《晋察冀日报》副刊

他们第一次共事的时候,大约在1946年,此时,丁玲41岁,萧殷31岁。

1945年11月,在张家口解放区,丁玲负责主编《晋察冀日报》副刊,年轻的萧殷兼任《晋察冀日报》报社编委,同时在新华社晋察冀分社任编辑组长。

张家口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所控制的第一个省会城市(当时为察哈尔省省会),1945年冬至1946年初,延安大批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和艺术家先后抵达张家口,准备经张家口转赴平津或东北。由于形势变化,许多人滞留张家口,其中就有萧三、沙可夫、萧军、吕骥、艾青、杨朔、周巍峙、江丰、蔡若虹、王朝闻、贺敬之等。

萧殷是奉命调离延安的。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底,萧殷奉上级命令,行军2月余,经阜平到达张家口,到晋察冀日报社工作。

其间,丁玲一到张家口,就被邓拓委托主编《晋察冀日报》副刊。她的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以这个时期的生活为素材写成的。郭沫若和茅盾关于解放区文学的评论文章也在《晋察冀日报》副刊上发表过。

《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创刊于1937年,终刊于1948年,之后与邯郸市其他报纸合并,成为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是敌后战场报纸中出版最多的,共出报2800多期。

但这次共事持续的时间并不久,丁玲很快被调离报社,负责主编《长城》文学月刊,《晋察冀日报》副刊由萧殷接替主编。

丁玲离开后不久,1946年2月,国共谈判,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成立,组织上调萧殷到北平参加《解放报》工作,负责领导采访工作,同时他自己也跑“线口”,主要是采访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遇有各地发生军事冲突等“突发新闻”,他也会马上奔赴一线采访。

勉励萧殷:

是时候了,勇敢些吧

1949年9月,萧殷再次与丁玲合作,与陈企霞一起,主编《文艺报》。这是丁、萧第二次共事。

1961年初,萧殷被调到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担任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负责筹备《作品》杂志复刊工作,同时推动广东的文学评论工作。

复刊重任,落在了萧殷身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萧殷先后负责过《文艺报》《人民文学》等报刊的主要编辑工作。他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停刊5年之久的《作品》成功复刊,周扬曾对当时的《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

1978年,大地回春,文艺复苏。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机关刊物——《作品》文学月刊,决定复刊。

《作品》第二次复刊的任务,自然仍是落到了萧殷肩上。

要将《作品》办成全国有影响的刊物,得有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内容,得发现好的人才,一方面要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一方面还要发挥和调动老作家的积极性。

于是,萧殷向丁玲、艾青约稿。他发现了王蒙的文学才华,也向王蒙发了约稿信。

仍在北京的丁玲收到萧殷的信后,很快就给他写了一封回信,在信的开头,她向他坦露了当时心境:“虽然阔别多年,但我仍将你看作老同事。几十年的沧海桑田,人事、世事实在给我教训太多。我真愿意躲在深山当和尚。即使现在好像已回到人间,但人间仍然使我害怕、厌烦。”

如果不是深深信任的老同事,丁玲是不会这样将自己的心迹毫无顾忌地表露无遗的。

对于《作品》的复刊,丁玲表示大力支持:“我对你的希望是真正办好一个刊物(《作品》),不要交给二把手、三把手或一些小姑娘们,要帮助他们,教他们,不要放手不管。”

“办好一个刊物不容易……但刊物要办成权威,《作品》是比较有声望的,但还要加把劲。要旗帜鲜明,要有好作品,要有尖锐的、细致的理论。要不怕得罪人,要有基干队伍(老、中、青)。要有倾向性,要培育新人。不要和稀泥,不要官办架子。”

丁玲对中国当时文坛的一些歪风看得很清楚,她希望萧殷能真正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你当编辑是有经验的,现在60多岁了,有什么怕的,真正担起担,培养出一批编辑人才,是有思想见地,是真正的运动健将,不是当官,不是当职员,能组织一批敢说敢想的新生力量,而又要有文学基础,比较深刻、真正的想写作的人才,不是想钻营、出风头的后补棍子、准备弄权的小人。”

“是时候了,勇敢些吧。”丁玲说,“因为是老同事、老熟人、老朋友,(所以)敢于直言,请考虑。”

不久,萧扬、巴金、艾青等老作家也纷纷回信,鼓励、支持他办好《作品》。

《作品》第二次复刊后,发行量一度达69万份,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刊物。在这个过程中,萧殷顶住了许多压力,但他鼓励编辑们放心大胆干,有问题由萧殷自己顶着。

正如丁玲说的,“是时候了,勇敢些吧”,萧殷勇敢地顶住了种种压力,发现了文坛中不少优秀苗子,呵护了他们的成长。

    上一篇:乡村物语,或乡愁之诗(组诗)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