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
——读《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
□古锦标
当我读完崔保新的《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长篇纪实文学之后,邓缵先这个名字便深深地融入我的脑海,并为他的戍边事迹所震撼。
2011年秋,我专赴邓缵先的家乡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探访了他的孙子邓富迪、邓富楚。两个孙子虽没有见过爷爷,但当谈起爷爷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自豪。富迪、富楚都是爷爷起的名,他们出生时爷爷正好在新疆迪化和巴楚两地任县长,两个孙子的名字寄托着邓缵先对新疆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蓝塘布心村是一个小山村。邓缵先在《怀旧居》诗中写道:“桑阴午鸣鸡,溪流晨放犊。秋来蟹正肥,客至酒初熟。野畦接欹桥,幽壑成小筑”“我有双井塘,波摇一篙绿。池上椒柏罄,沼中菱荇复。”我有半房山,阴浓千章木。檐牙吼松涛,篱角溅崖瀑”。邓缵先离家前的景致早已物异景移了,但大自然赐予的青山交替,绿水长流的自然风光依然如故。
时为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季节。在邓家居屋左侧,一栋由市县二级政府立项出资的邓缵先纪念馆正在紧张施工。
2015年初夏,文化促进会的几位成员,因搜集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先贤的史料,前往紫金拜访紫金县文化馆馆长黄海棠。事毕,黄海棠送给我一套由他和邓醒群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缵先诗集,书名分别为《毳庐诗草》《毳庐续吟》《毳庐三编》。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这3本诗集,是邓缵先在新疆时留下来的遗作,记录了诗人在疆18年的工作、生活,所见所闻和心履历程。3年多来,我一有空闲便捧起邓缵先的诗集吟诵、细细品琢。不仅从诗里行间享受到天山蓝天、白云、雪山、草原、河流、羊群之美,古丝绸之路南疆的物产丰富,玉石温润,还领略到黑风骤起、沙石飞扬、咫尺莫辨,瞬息万变的可怕沙漠气候景象,使我对邓缵先的人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于一种敬畏,我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史学家、文学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博导杨镰曾在《民国边吏的人文标志》一文中写道:“邓缵先其人,是新疆现代史的标志性人物,不论由谁执笔撰写新疆现代史,都绝不能略过不提。杨增新与邓缵先,都是现代时期新疆稳定、发展的基石与新疆进入民主社会的推动力。”
邓缵先,字芑洲,1868年出生,清光绪9年(1883)15岁中秀才,同年入读惠州丰湖书院,宣统元年(1909)己酉科拔贡。他是民国初期响应政府号召,通过政务院考试,取列乙等分赴新疆任职的一名新旧交替的知识分子。他在新疆宦游18年,曾先后在天山南北五县任过县长。
一
新疆,幅员辽阔,面积相当于全国国土面积的1/6。民国初立时,中央需要对新疆行使主权,然而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帅多趋避,以致边疆要地,任用无才。”(杨增新《补过斋文牍》)既要治理新疆,而辖内又任用无才,民国政府便号召“负有远志之士分发该省整理一切”。通过举行知事考试,而又有志赴疆者,选拔赴疆人才。邓缵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选择赴疆并通过考试被录用的。他读过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更了解路途遥远的艰辛,并且上有高堂,下有妻儿,但他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时为1914年,46岁。
关于他的抱负,我们可以从他的遗诗中找到答案。
男儿负壮志,立功西北陲。
投鞭万里去,骏马如飚驰。
愿携鸾为群,不与鸡争食。
诗言志,言为心声。邓缵先在国事艰难时,选择了赴往几千公里外的新疆。表现出他为了民族的复兴勇于担当的民族情怀和政治抱负;折射出了国事为大,家事为小的客家人的传统道德精神。
邓缵先有四首《回忆少年时》诗,其中第四首写道:“尝闻父老言,朔方有匈奴。战伐立勋业,荷戈谫强胡。男儿能报国,麟阁铭楷模。斯语永不忘,头白奋长途。”毋庸置疑,邓缵先少年时就立下了“头白奋长途”保疆戍土、报效国家的宏大志愿。
1922年,母亲病重,离家戍疆7年的邓缵先由新疆回家省亲尽孝。两年后,假期将满,此时邓缵先已54岁了,家人都劝他申请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不再远游。而邓缵先又何尝不想在家孝母陪妻教子?“莫别离,别时心绪忧千般,行李出门忧惘惘,骊歌载道涕潸潸。” 新疆的艰苦和离家在外的思念又何尝不煎熬?“塞外音书滞,天涯霜雪迷。”“相思夜复夜,君在天山边,妾住罗浮下。闺中望月几回圆,相隔路万千。回文织就无人传,可怜天畔如钩月……”家有难,国有难,邓缵先为国尽忠,舍弃了一家之难,成全为国尽忠之大局。
紫金赴新疆不比往内地,跋山涉水,关山重重,风沙弥漫,霜雪侵骨,匪祸频仍,危机四伏,遥遥几千公里,全靠马车驴骑,全程用时长则7月,短则5月,稍有闪失,便殁途中。而此时邓缵先已年迈,难与八九年前首次出疆时的英姿勃发、身壮胆雄相比了,但邓缵先在归与留,孝与忠的两难抉择中依然选择了再度出关入疆。
邓缵先与家人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年逾五十不为老”, “去处随萍梗,得失付云烟” 。为了新疆人民的安定,民族的复兴,他放弃了对长辈的孝而为国家尽忠。把个人安危、得失,置之国家民族利益之外。
邓缵先年逾花甲之年,妻儿曾写信告诉他,家里为他百年后买好了寿地,委婉地提醒他,早日归家还乡,颐养天年。他收到信后,以诗回复道:“家人怜我老,客游应倦矣。蚕丝吐未尽,春深蚕不眠。”我要做的事还多着呢,哪能谈归家还乡之事啊。
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那一次归来与家人的相聚竟成了他在疆18年的唯一团聚,那一年的再度出关,他竟成了不归客,成了与家人的诀别。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八国交界,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当今第二座“亚欧大陆桥” 必经之地。自古以来,新疆又是一块内忧外患的边土。1865年在沙俄及英帝国的纵容下曾一度被阿古柏侵占、在此前一年1864年沙俄侵略了新疆44万平方公里领土,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76年至1878年,清政府由左宗棠统兵西进,收复失地,设立新疆省。1928年,新疆省省长杨增新死于一次恐怖袭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新疆发生了一场波及南北疆的分裂祖国的 叛乱暴动,巴楚县无法幸免,几遭兵燹,县衙、仓库、监狱被焚,时任巴楚县县长65岁的邓缵先,与其子邓俦卓、儿媳和年仅12岁的孙子一同遇害于这场祸起萧墙的叛乱,长眠于巴楚,客死他乡,尸骨难寻。
1921年6月,新疆阿尔泰山遭受沙俄旧党武装侵袭,阿尔泰山道尹周学务以身殉职,时邓缵先曾作一首五言诗《挽周道尹阿山殉难》:“半生多感慨,一死竟从容。浩气霄冲鹤,英魂剑化龙。”这岂不是邓缵先12年后,于巴楚遭遇叛乱暴动,身临绝境时的内心写照?
邓缵先,把他的生命献给了国家的民族复兴事业,献给了他经略了18年的、深深眷恋着的新疆这片疆土和新疆人民。他的18年新疆历程,身后丰富的著作,诠释了一名广东客家人,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复兴敢于争先,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
二
邓缵先在疆18年,除在省署任过文牍员、科员、科长职务外,其主要履历是在县基层任职。他辗转于天山南北,立命于莽莽昆仑,穿越于戈壁沙漠,先后任过乌苏、叶城、疏附、墨玉、巴楚五县县长。
“男儿负壮志,立功西北陲”,这是他赴疆的初衷,也是他在疆18年义无反顾,一路前行的动力。“经岁不闻贪吏呼”,做一名廉洁父母官,是他为官的准绳,“自古忠廉海中介,高风人颂玉壶冰” ,是他一生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高风亮节。
邓缵先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他的誓言壮志,实现了他的人生抱负和追求。
“邓缵先在乌苏主政两年,遍至乌苏城乡,考察地理,体验民情,多有建树。先后修建五座桥、东关桥(今太平桥),便利交通;开挖60户庄新干渠及其两条支渠,灌溉农田4000余亩,百姓称贤。”
邓缵先在叶城任县长时,作有《县官》一诗,既是述志抒怀,也是他为叶城成就的一幅农业生产图景:“县官清廉若平生,百里闾阎合动情。晴雪添流渠应姓,春风送暖呜呼名。园桑叶老缫车响,篱豆花疏络纬鸣。瘠地竟然成沃土,佛心儒术慰边民。” 1920年9月当他离任叶城知事时,“父老子弟壶浆饯送,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至玉河边,犹留恋涕泣。”
塔城第一任道尹,邓缵先的上司,莎车地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汪步端,在评价邓缵先时曾写道:“官要读书作,心如为政纯”。
三
民国八年(1919年)1月,邓缵先被派往叶城县任知事。
叶城,位于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喀喇昆仑山下,与印控克什米尔接壤。是南疆稳定的桥头堡。2010年,时任叶城县委书记的何利民在为《沉默的胡杨》一书作序时这样写道:“叶城不能乱,乱则影响喀什,波及全疆;安则拱卫喀什,护持全疆”。叶城现时的文化定位是“金果玉叶,铜铁之城”。
民国时,叶城西南1280里处,与坎巨提交界处设有一个边卡,叫八扎达拉边卡,时常有坎巨提人越过中国边境种植作物,且反客为主,形势愈来愈严重。1917年,北洋政府财政部特派员谢彬在新疆叶城等地巡察时,对坎巨提人侵占我国土地,践踏我主权之事曾作了具体的记述。具体来说,一是边卡界碑查勘设置存在问题;二是坎巨提人越境耕种我国土地,且越种越广,侵我民地,占我民房,争我渠水,甚至横欺华民,拆毁华民水磨;三是英俄籍刁民肆无忌惮地欺负我地方官员。外领事馆予以偏袒,中国官员媚外,是非不分,不但不为下属官员撑腰,反而责怪地方官员多事,导致地方官员无所适从。
邓缵先到任叶城县知事后,他顾不得外籍人有英俄领事馆的撑腰,顾不得某些中国官员媚外带来的指责,他决心要对谢彬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弄个清楚,施以对策。在他的心中,只有国人和领土的尊严,一方父母官护国安邦的神圣职责。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民国九年(1920年)春,邓缵先前往距叶城1280里的八扎达拉边卡巡查,勘察边界、屯务及沿途情况。从3月14日出发至4月13日返回,往返用时整整1个月,行程3750里。出发之前曾有人以天寒路险,劝告他不要轻易前往,邓缵先正气凛然地说:“危险者境也,处境者心也,常存此处处有危机之心,则恐惧修省,自可转危为安;常存此时时有险象之心,则思患预防自能履险如夷。况该处并非人迹所不能到者,何虑焉。”行至途中,又有人提醒他,以前的官员从未有敢往边卡,邓缵先说:“此卡既为中国土地,主权所在,岂得任听坎人越界偷种?此次我为实地查勘而来,不能半途而止也。”
民国初,新疆的交通非常落后,邓缵先一行只能靠最原始的交通工具马和牦牛轮换作为交通工具。而更为艰难的是路难行。八扎达拉边卡地处帕米尔高原,山高雪多路险,常常7月飞雪。沿途“两岸复嶂,河流夺山而出,水性怒而湍急。终日行山根,河排路仅数寸。迂曲盘旋,十步五折,或左或右,涉是河者四十二处。”(邓缵先《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下同)。一面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湍急的河流,仅有数寸宽的供人行走的山根路,可想而知其艰辛与险象环生。更有一段“数里之长,崭绝如削,又如悬镜,从中间过,险阻异常,不能停足,一停足则碎石滚滚下坠,勇夫色骇,虽老子之牛应将却步,王尊之驭未敢前行”。据笔者根据资料查考,邓缵先仅在上述险要路段就行走了七八天,难怪出行前随从曾再三劝阻。3月22日中午抵达八扎达拉边卡。他与陪同人员住在用石块垒成的边卡小屋里。尔后,马上对边卡的碑界设置、屯务及坎人越境侵地情况展开调查。25日,邓缵先来到叶尔羌河上游调查坎人侵种土地问题。当地人向他介绍,较平坦的土地已被外来坎人侵占,当地人势单力薄又无可奈何。
4月13日,邓缵先巡查回来后,立即将巡查得来的资料整理、汇编成《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后被收录《叶城县志》附录)。邓缵先在巡查日记中,对边界的划分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独立论述:“谨按中(国)坎分界当以星峡为限,水流出坎巨提者属饮地,水流入县河者属中地。星峡分界中(中国)外(坎巨提),分明成天然界限也。检阅旧卷,光绪二十五年有以玉河为界之议。如果斯言实行是不啻将玉河流域断送于人,更不啻将玉河两岸地方断送于人。玉河水源不一,支派分歧,若以玉河为界,纠葛愈多,得寸进尺越占无厌。且玉河为叶尔羌河,莎(为中国汉代属国之一,居丝绸之路要冲)、叶(叶城)、皮、巴等县人民命运攸关,若以玉河为界,始则(坎巨提)占我河西南土地,继必占我河东北土地,甚成秦泾水毒赵堰遏流,将莎、叶、皮、巴等县数十万生灵受制于人,其贻害曷有极哉。”从上述记叙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了邓缵先对入侵者的极端担忧,显示了他对维护疆土完整的强大决心和疆界划分的清晰意见。
邓缵先的《调查日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发生战事时,我国专家从北京带着邓缵先编撰的《叶城县志》来到叶城与印方谈判时,依据志中《调查日记》所记载的边界调查材料,给了长期觊觎我国领土的印方义正辞严当头一棒。邓缵先用生命心血铸就的《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成为新疆中印边界争端中,维护国土和主权尊严的一份有力证据。
邓缵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为了国土完整尊严,民族利益,而恪尽职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折射出他敬畏历史,敬畏国家和人民的崇高境界。
四
邓缵先不仅是一位民国初期忧国忧民的边官,戍疆卫士,更是一名杰出的现代边塞诗人。邓缵先在疆18年,诗词著作甚丰。他修撰了《乌苏县志续修》《叶城县志》两部记述新疆民国初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重要内容的地方史文献。《叶城县志》收录了他的“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乌苏县志续修》是民国时期新疆省第一部县志。邓缵先在疏附县任县长时,对该县的农业著有《耕稼词》和春夏秋冬四季《蚕桑词》。此外,还出版了一部《叶迪纪程》《毳庐诗草》《毳庐续吟》《毳庐诗草三篇》。给西域新疆人民留下了2000多首诗词。有咏物、叙事、述史、言志,涉猎层面广泛,内涵丰富。对当今研究新疆民国初期历史提供了丰富史料。
邓缵先是民国初期边塞诗人。1991年,新疆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现代西域诗钞》,收录了700篇西域诗词佳作。其中,不乏大家、名家,在700篇作品当中,邓缵先的作品最多,为87首。其次为民国晚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边塞诗人王子纯,70首。
《现代西域诗钞》编者、新疆师范大学原硕导、教授胥惠民在谈到20多年前编辑出版《现代西域诗钞》时说:“最初读到邓缵先的诗词时,即感受到一种思想的震撼力,诗作者不仅是旧体诗的行家里手,而且是边塞诗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词真实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历史。”他还说,“《现代西域诗钞》的压卷之作非邓缵先莫属。”
邓缵先遇害于1933年那次波及南北疆的分裂国家的“东突事件” 暴乱,至今过去90年了。2010年,叶城县县委书记何利民主持举行了一次“民国边史的人文标志——邓缵先的事迹研究汇报会”, 当县四套子听完邓缵先的事迹汇报后,许多人都热泪盈眶。
邓缵先在疆时曾有一首《明月出天山》诗,阐释对新疆18年的奉献,犹如一轮天山明月,永远活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邓缵先的事迹犹如一座历史丰碑,成为世世代代新疆人民和当今援疆支边干部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为维护新疆的繁荣安定前行的无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