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篱小院丝瓜香
■钟芳
回乡下老家,看见竹篱院落内的那架丝瓜棚上,爬满了青青的藤蔓,浓荫覆盖,透出阵阵清凉。一朵朵盛开的喇叭形状的花争奇斗艳,几根又粗又长的丝瓜从瓦墙上垂挂下来,头上还顶着小黄花,时不时有蝴蝶围绕着花朵翩翩起舞,或在叶片间盘旋,煞是可爱。让人不由得想起宋代诗人杜北山写的诗:“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透过瓜架枝叶间的缝隙,阳光斑驳地散落在地面上,闪烁着细碎的银光,充满诗情画意。我搬了把竹椅坐到棚架下纳凉,泡一壶茶,捧一本书,或与家人闲谈。一阵微风吹来,一簇一簇摇曳的绿波涌动盎然,发出“沙沙”的声响,黄花灿灿笑逐颜开,碧如翡翠的条条丝瓜,散发出一股清幽的草本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思绪飘逸。
儿时的夏天,丝瓜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家家户户的庭院草垛旁,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姿,我家也不例外。每年清明前后,母亲都会在屋檐下栽几棵丝瓜,不多久就钻出了嫩嫩的幼苗,幼苗渐渐长高,吐须抽蔓。这时,母亲就找来几根竹竿和稻草绳搭个架子立在一旁。茎蔓顺势缠绕而上,扭动婆娑的腰肢不断地向四处蔓延,硕大的叶子抖擞地生长着,密密匝匝,油光锃亮,不经意间,就撑起了一张绿意的凉棚,遮挡了阳光,洒下一片如水的清凉。
每天清晨还躺在床上,就被阵阵清脆的鸟鸣声吵醒,睁开眼,透过床边的窗户望去,沐浴在晨曦中的那些金灿灿的丝瓜花正俏皮地张着小嘴,欢快地吮吸着生命的浆汁,微风吹过仿佛就要飞舞起来,朵朵之间像赶趟儿似的,开得那样光鲜夺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气里飘散开来,丝丝缕缕,把农家的小日子熏染得分外宁谧和温馨。母亲也总会在这样的早晨去采摘还带着露水的新鲜丝瓜,给我们做丝瓜汤喝。全家人围坐在丝瓜棚下,碗筷交错,真是其乐融融。
丝瓜色泽碧绿,瓜肉柔滑鲜香,爽口不腻,可烹可炒,荤素皆宜。天热的时候,吃上一盘用丝瓜做成的菜肴总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似乎暑气也随之消退。的确,丝瓜性凉味甘,具有清热泻火、解暑防燥、醒脾开胃等功效。用丝瓜做汤极其简单:将丝瓜去皮洗净、切片,加块豆腐或两个鸡蛋放在一起炖煮即可。清雅的汤汁里,漂浮着碧嫩嫩的丝瓜和黄灿灿的蛋花,或有雪白的豆腐点缀,缓缓入口,滋味清鲜醇美,怎么吃也吃不腻。有时为了换口味,母亲也会把丝瓜与蒜瓣、红辣椒一起爆炒,出锅后,红的、白的、绿的交相辉映,未尝其味,色已夺人,那鲜美的滋味让人难忘。
丝瓜的花期较长,从盛夏开到深秋,不停地开花,不停地结瓜,层出不穷,源源不竭,农家的饭桌上,丝瓜经久飘香。而更让我无比敬佩的,是丝瓜那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只需一抔土、一缕阳光、一瓢水、一个架子,它纤长的藤蔓便会纵情生长,爬满了瓜棚。如果丝瓜藤蔓爬过了围墙,在墙那边开花结果,邻居们就隔着墙喊:“丝瓜该摘了,再不摘就老了呀。”母亲也在这边喊: “她李婶,趁鲜嫩着,你只管摘去吃吧。”母亲还会适时摘下嫩嫩的丝瓜送给左邻右舍,邻人无不欣喜感激,小院里时时飘荡出欢声笑语。
第二天回城前,母亲要我带一些刚摘下来的鲜嫩的丝瓜。我说太麻烦,城里菜市场多的是。母亲微笑着:“我知道,但这是我自己种的,带回去尝尝鲜。”看着我顺从地接下了,笑意在她的眼角荡漾,双眸流露的尽是欣慰与喜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