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新南把读书当作一生的事业
卅载辛勤读写 百年书香人生
■凌新南在阅读
■本报记者 曾敏
凌新南坐在满墙和满桌的书籍前阅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身上都离不开一个“书”字。“从古至今,阅读都是人们认识世界、涵养精神不可替代的成长阶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更深更广的见闻、智慧和思想。”凌新南说,他坚持读书写作三十余载,已经把读书当作一生的事业。
凌新南系和平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曾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等媒体发表或播出新闻作品300多件。此外,凌新南家庭曾获第二届广东“书香之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第八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结缘诗词
让生活充满诗意
1977年,凌新南考取惠阳地区粮食学校,当时的图书馆尚未完善,学校抄书风气盛行。“当时学校条件有限,我又喜欢读书,于是跟着大家一起抄书。”凌新南说,他不仅抄畅销书,还抄古典诗词,诗词的古韵之美让他着迷,从此爱上古典诗词。
1979年,凌新南中专毕业分配到和平县优胜镇粮食管理所工作。他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2.5元,除去生活必要开销,可支配的钱还有十几元,于是他就买了《唐诗三百首》和有关诗词赏析类的书。凌新南说,当时,他还不懂诗词格律,所以经常反复诵读和揣摩,并且常去中学向语文教师请教。
懂得诗词的韵律以后,他不甘心只是抄写,于是开始尝试自己写诗,从此他便与诗词结缘。1986年,他的一位朋友开玩笑说:“你写诗有什么用?又不能发表。”听完以后,他暗下决心,从一中学教师处借来一套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真学习,提高文学素养。同年10月,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当时的惠阳地区机关报《东江报》投了诗稿《西江月·瞻仰孙中山铜像》。“曾定拯邦三策,更期唤起中华。千秋难忘一家。历史篇章无价。功业后人继就,神州处处飞花。英灵知道亦欢夸,今胜昔兮如画。”念起此诗,凌新南记忆犹新,他说,这首诗词次月在报纸刊登,让他备受鼓舞。
除了工作,他业余时间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读书写诗上面,每天至少四个小时。读书写诗,不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而且已成为他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所写的诗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凌新南将其整理成书,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三馀轩诗草》。这是凌新南出版的第一本书,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每提及此,凌新南成就感满满,从此,他笔耕不辍,佳作频出。
诗说时事
关注社情民意
“保健名家讲座开,专门冲着老人来。只求思想能开窍,不信东西会退回。心已动,效无猜,灵芝孢粉及时推。几多翁妪单纯甚,白首仍然被骗财。”翻阅凌新南的手稿《广东卫视〈社会纵横〉感想集》,以诗解说时事民生的诗歌有230多首。
“我从2004年开始写《社会纵横》感想,每写一期就要花好几个小时,要用电脑反复观看誊写新闻稿、查阅新闻背景,最后将这些感想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将词牌名取名《鹧鸪天》。”凌新南说,他坚持写了10年,每篇都有附记,最长篇幅可达2000字,整个书稿已达30多万字。
凌新南告诉记者,当时的老教师林研群经常把他写的《社会纵横》的感想打印出来,闲时一起讨论。如此一来,他看问题的视角也更加全面、丰富,对他后期的写作大有裨益。
凌新南不仅自己关注时事,还带动家人一起学习。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他每个月订报三四份,譬如《南方日报》《广东农民报》等。同时,他也给住在乡镇的父母订阅报纸,在家庭内掀起阅读热潮。
“晚上是我的亲子阅读时间,我教小孩读写诗歌、理解文学作品。”凌新南说,他之所以能获得全国“书香之家”,与家人共同努力分不开。
为了不浪费资源,凌新南阅读过的报纸做成合订本,并将相关的文史书籍连同报纸合订本捐赠给和平县图书馆以及和平中学图书馆。
转读史书
撰写《数风流人物》
1998年,凌新南买来一本由羊春秋、何严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历代论史绝句选》,里头提到,唐代一名叫胡曾的人写有咏史诗152首,是历代写咏史诗最多的人。凌新南心头一动,何不撷取人物最有特色的一面来加以吟咏,让世人更加了解历史?于是,他花钱购买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通鉴纪事本末》《清史列传》等史书,日夜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翻阅《辞海》《辞源》《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大辞》等工具书,日复一日,终有所成。如诗词《范蠡》,“不慕荣华不计功,一帆载美五湖风。英雄深解弓藏意,自是平生得善终。”仿佛见到了范蠡功成身退、载西施泛五湖的浪漫身影。
“尽管咏史诗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也比较枯燥,但能以史为鉴,把历代兴亡成败的教训和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向人昭示,一切都是值得的。”凌新南说,他写的诗中的历史人物,评价未必准确。他认为,就文学而言,任何历史人物都可以就某些方面进行评论,代表作者的一种观点或看法,即一家之言。
凌新南将1998年以来写的咏史诗汇编成《数风流人物》,据悉,该书原稿长达160多万字,不日即将出版。
广东诗词学会副会长洪柏昭阅读凌新南的诗作之后,曾如此评价,《数风流人物》,可谓是有韵的“史记”,读了他的诗,对学史、知史都是有益的。
几十年来,凌新南所做所想的事情离不开“书”,也离不开“阅读”。不管时间如何变幻,他始终都把自己定义为一位读书人。而他心底最珍贵的也是读书人这个称谓。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褒奖。采访最后,凌新南说:“把书读好了,一辈子都会很骄傲,因为这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