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
■丁一
我是在上世纪较特殊年代的环境里成长的,缺食少穿,知识贫乏,孤陋寡闻。不像现在的孩子,教育资源越来越好,课外读物丰富,各种兴趣班充斥其中,还有可以全球资源共享的互联网,视野开阔,知识叠加。
上世纪90年代,央视的鉴宝节目引起了我的兴趣。每到节目播放时间,转到该频道是固定的。那时,对古玩名画什么的,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战时黄金,盛世古玩”,那可都是大户人家、有钱人的玩法,自己至多只能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角色。自看了央视直播的“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后,对700多年前的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青花瓷器有了浓厚兴趣。初听《双节棍》,那摇摇摆摆、大吼大叫的样子,实在让我无法接受,对周杰伦也喜欢不上,可自推出了那首《青花瓷》,爱屋及乌,一下子对周杰伦也没那么反感了,似乎可以接受了。中国是瓷器大国,英文中的CHINA据说就是始于陶瓷之说。在五颜六色的观赏瓷、餐具瓷中,尤对青花瓷情有独钟。
百度了一下,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之后逐步衰落。
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博物馆)参观时,博物馆讲解员讲解,在打捞起来的1.4万多件文物中,青花瓷占了一定的比重,有些价值连城。大饱眼福啊。玩不起,看看总可以吧。网上,搜索了很多赏心悦目的青花瓷图片存于文件夹中,外出旅游,进了博物馆,首先寻找有没有青花瓷的展品,上街或逛商场,也是流连于瓷器档口观赏,家里的餐具呢,也是十多年前选定的一套还不完全配套的青花瓷,打打摔摔,所剩无几了。
大概是1999年吧,那时建设大道还没有几栋楼,是一片开阔地,有一天看到一个外地来的陶瓷商人摆放了很多工艺陶瓷和餐具陶瓷,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一问价格还不太贵,于是自己就挑选了十多件青花工艺瓷器弄回家,还有看好的几件只能作罢了,囊中羞涩呀。
某超市开业时,我捧回了一套只有碗、碟、羹的青花瓷餐具,造型和配图我都很喜欢,虽说还是很廉价的玩意。妻子也喜欢,日常三餐不舍得使用,只有逢年过节或家庭宴客时才会摆上餐桌。说起来,个人的爱好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养成的,对青花瓷的喜爱,前期是受央视《鉴宝》的影响,后期是受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的熏陶。还有,《广州日报》的周末版,经常也有名人字画、红木家具、黄花梨、小叶紫檀、鸡血石、和田玉、沉香,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竟对这些远离我等之辈的奢侈品有了些许兴趣。不管是纸上谈兵,还是叶公好龙,尤其对青花瓷的喜好,还真是兴趣渐浓。家里有件青花瓷茶杯,配图有点《清明上河图》的意蕴,妻子买的。我曾戏说:“自从你买回了这个杯子,每天喝茶,家里的康禾茶,我都仿佛喝出了西湖龙井的味道来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