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楼市家居

买房多留心眼 教你如何避坑

2022-03-28 11:29:41 来源:河源日报

买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均是人生中的大事。看似一次简单的买卖,实际上消费者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购买决策过程。市场上层出不穷的购房维权案例表明,住房消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如果事前准备不充分,购房者稍不留神便容易被“套路”,买房这件“幸福事”也容易变成“糟心事”。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市民在《河源日报》发起的“河源楼市吐槽大会”线索征集活动中留言,反映自己在购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纠纷。在此,记者整理了市面上一些常见的购房陷阱,希望广大市民引起重视,避免“踩坑”。

案例聚焦

1.样板房与实际房屋“货不对板”

事由:顾女士、林先生等反映东源县某小区在售户型样板房与实际房屋不一致

针对开发商交付房屋与样板房“货不对板”的问题,消费者该如何维权?该怎样避坑?目前,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对房屋与样板房不符的情况作出了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其中,《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时设置样板房的,应当说明实际交付的商品房质量、设备及装修与样板房是否一致,未作说明的,实际交付的商品房应当与样板房一致。”

为了降低被样板房吸引而冲动购房的法律风险,建议:一是购买期房时,要注意开发商关于样板房的文字提示,或向销售人员了解清楚房屋的实际交付标准,确定清楚了再决定是否购买;二是如果开发商承诺实际交付的房屋是与样板房一致的,购房者应当通过录像、拍照等方式将样板间的原貌固定下来,并要求开发商以书面形式明确,并与开发商在合同中约定清楚相应的违约责任;三是如购房者已经遇到样板房与开发商实际交付房屋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在律师指引下尽快固定相关证据,最大程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墙体开裂、外墙渗水、地下车库漏水等质量问题

事由:叶先生、罗女士等反映市区、高新区某小区存在墙体开裂、外墙渗水、地下车库漏水等,多次维修但问题未彻底解决。

近年来,关于房屋质量的维权投诉居高不下,买到质量不过关的房子应如何维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因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交付使用的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在保修期内,出卖人应当承担修复责任;出卖人拒绝修复或者在合理期限内拖延修复的,买受人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修复。修复费用及修复期间造成的其他损失由出卖人承担。”

因此,当房屋出现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和严重质量问题,影响消费者居住时,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开发商赔偿损失。当房屋出现渗水、空鼓等严重质量问题时,保修期内开发商应承担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其他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3.房屋逾期交付、项目烂尾,无法办理房产证

事由:李先生、张女士等集体反映市区兴华花园、和平县万和城、东源县东城嘉苑等小区房屋逾期交付、项目烂尾,无法办理房产证等问题。

当购房者遇到开发商逾期交房该怎么处理?建议:

1.第一时间与开发商沟通,要求其告知逾期交房的原因及事实依据,并对双方协商全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对开发商的答复或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复印或拍照留底。

2.买房者应当以书面方式催告开发商,写明合同约定、事实情况、具体要求,要求开发商进行书面回复并签收该催告文书。

3.因开发商逾期交房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施工拖延,也有可能是因为政策变化或资金链断裂等更为棘手的原因,建议购房者先向消费者协会、主管部门等反映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摸底,寻求和解机会以避免风险。

4.根据协商、投诉的具体情况,对开发商的逾期交房行为进行基本判断,对继续履行合同的风险及解除合同的风险进行比较、取舍,如购房者认为解除合同更加有利时,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要求开发商解除合同,退还购房款项。

5.在试过上述方法后依旧无法解决问题的,可以尽早向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提起诉讼或仲裁,维护权利。

4.买房时要交一笔“团购费”

事由:市民方先生反映,在市区某小区购房时交了3万元团购服务费,这3万元不算入房款又没有任何发票,合法吗?

近年来,以房地产营销公司、电商互联网公司作为团购组织的商品房团购模式日渐盛行,但该团购模式因信息不对称、主体模糊性、优惠方案隐蔽性、经营者受暴利驱使等因素,可能使购房者陷入“房屋交易迷魂阵”,从而引发商品房预售(销售)合同纠纷,甚至以群体性诉讼方式出现。

事实上,关于“团购费”“电商费”的收取,官方早已明令禁止。住建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代理销售商品房时不得收取佣金以外的其他费用”。由此可见,作为销售代理公司或中介服务机构方是不能收取团购费的。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规避监管,开发商、销售公司、中介公司往往并不直接收取团购费,而是由第三方公司收取。因此,购房者如果遇到收取团购费、电商费、服务费这种情况,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妨向监管部门或律师咨询、求助。

(本报记者 黄泽丰)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