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河源: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思考与行动
■李文俊
4月21日至23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河源调研,强调河源要深入挖掘好山好水蕴藏的潜能和价值,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崛起步伐,为全省筑牢生态屏障、加快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何要走实走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河源最鲜亮的底色。河源,地处粤北山区,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生态公益林面积、自然保护地面积稳居全省前三,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上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被誉为“绿野仙踪”,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源地。
近年来,河源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植树造林的重要指示精神,部署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加力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有力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2024年,全市林分优化(33.4万亩)、新造林抚育(25.5万亩),完成量均居全省第一,新建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10个、绿美古树乡村3个,万绿湖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河源“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呈现出一派逐绿向美、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们还面临着优质生态产品不够丰富、综合效益不高等短板弱项,与人民群众期盼、美丽河源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示范带、1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持续开展“同饮一江水、共建绿美林”“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我在万绿湖有棵树”等一系列具体工作,就是将绿美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扩绿、兴绿、护绿,进一步让山地“绿起来”、让森林“大起来”、让人居环境“美起来”、让山区群众“富起来”。
如何走实走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扩绿讲求力度。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一个“扩”字,顾名思义,扩规模、扩面积,但是不能只看数量而不重质量,也不能只讲覆盖率而不看成活率。河源的扩绿行动中,不仅注重突出提升“两江两库两山一区一带”等重点生态区域的绿化品质,还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典型镇村建设,做好沿路、沿岭、沿江、沿湖等关键区域“补空增绿”。既注重数量也注重质量,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才能真正扩绿、绿意盎然。
护绿重在态度。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造林不易、护林亦难,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一方面要保持护林防火高压态势,另一方面要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无论是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抑或是落实“早发现、早处置”长效机制,加强林业、公安等多部门协作配合,河源护绿行动的种种举措,都体现了坚决守护好绿化成果的决心和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度。
兴绿传递温度。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兴绿,关键是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河源通过实施“1136点绿成金”工程,围绕打造100万亩油茶产业基地、10万亩竹产业基地,统筹做好油茶、竹子、中药材“三篇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同时,用好用活国家、省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强化各项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争2025年林业产值达60亿元。
无论是扩绿,还是护绿,抑或兴绿,都是长期工程,来不得半点松懈,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提供更强的支撑力、注入更大的绿动能。
(作者单位:市移民工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