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富民工坊”激发强村新动力

2024-04-12 10:03:14 来源:河源日报

日前,河源市青稻农厨食品生产有限公司的山坡下艾香袭人,村民们正在第一期15亩种植基地内收割艾草。

乡村振兴,既需要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的资源,更需要有“富民工坊”的带动和整合。近年来,龙川县丰稔镇探索组团发展模式,将目光聚焦农村低收入人群,通过吸纳闲置劳动力,盘活乡村资源、入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动员乡贤返乡投资建设“富民工坊”,助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艾草飘香 产业兴旺

摘、煮、揉、捏、搓,通过一系列的手工制作,一颗颗圆滚滚的艾糍呈现在眼前。近日,记者走进青稻农厨车间,16名村民正在制作艾粄。

“以前在外务工,没办法顾及家庭。现在好了,工作地点离家近,收入也可观。”龙川县丰稔镇十二排村村民黄益群说。每到销售旺季,食品生产车间有超过20名本地村民,参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制作艾粄、艾糍、粽子、凉粉、月饼、油果、年糕等传统过节食品,年合计用工量超千人次,不仅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也通过闲置土地租赁等方式,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以上。

“最高峰一天要做2万多个青团,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及本地实体店。”河源市青稻农厨食品生产有限公司负责人邹萍萍介绍,除了线下销售,邹萍萍和陈凯这对年轻夫妇还自创“青稻农厨”品牌,通过微信视频号和抖音直播进行线上产品售卖。当下正值艾糍销售旺季,每天晚上9点至12点,邹萍萍便在直播镜头前,向全国的网友展示纯手工制作的艾糍及丰稔镇其他特色农产品,线上人气场均高达1万以上。

经过多年经营食品厂积累的资源,如今,青稻农厨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合作经销商,生产的食品以珠三角地区为主销售区,辐射全省,年产值达1000万元。

做好“合”文章

实现“1+1>2”

“买两只鸡送1斤红松茸、买一只鸡送一捆农家青菜。”在青稻农厨的直播间,邹萍萍正在“抱团销售”本地农特产品。

如何产生“1+1>2”的效果?需要“统筹推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去年3月,河源市青稻农厨食品生产有限公司注册成立,5月取得了SC食品生产许可证,采取“公司+厂房+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包装、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通过发挥企业助农帮农作用,聘用本地闲置劳动力,采购当地农户生产、种植的农产品及原材料,打破以往“单打独斗”的模式,以“抱团销售”新方式,开展直播线上带货宣传,让农户们的产品搭上互联网直播的“顺风车”,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以整体带动个体种植户收入,实现营销联动,合作共赢。

据统计,去年至今,该公司为当地农户销售稻谷约50万斤,番薯、芋头、艾草等农产品约5万斤,鸡鸭约2万只,家禽蛋约10万枚,销售金额达300万元。

“在合理利用圩镇和闲置资产的基础上,打造研学基地和特色食品展示店,全方位展示丰稔镇特色农产品,助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龙川县丰稔镇副镇长李珂说。接下来,该镇将积极探索组团发展模式,创新开发“强村公司+富民工坊”经营模式,围绕富民工坊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设施,培育扩大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增加原材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助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致富。同时,还计划将小学闲置课室打造成直播基地,用于拓展直播业务,将更多具有丰稔特色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本报记者 朱晓颖 陈小玲 黄赞福)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