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3-07-04 16:11:18 来源:河源日报

■温文妮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东发展,四次亲临广东视察,为广东把脉定向掌舵领航,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用广东发展鲜活的案例把高质量发展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高校要从强化政治领导和制度保障、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地方红色文化优势等方面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育人思想政治新课堂。

加强党的领导和制度保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灵魂课程。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特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首先需要有坚强的政治领导和制度保障,切实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学院”和思政课堂“第一课堂”地位,着力贯通各环节,联通各领域、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政、校、企协同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齐抓共管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培根铸魂的有效合力。要制订思政课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范思政课教师选聘、退出机制,完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督导反馈制度,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此外,通过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党政领导干部、社会专家、学者为辅的圈层式协同主体,建立党团活动、学术研讨、朋辈交流、社会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大思政课”建设人才资源,提升育人实效。依托国家级、省级实践研修平台,定期联合区域内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展示、经验交流,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大中小学校思政课的价值同构、对话互动、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协同校外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机构、校友会等搭建矩阵式协同育人平台,开展科技文化、志愿服务、联合党建等活动,建设一批“大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促进校企、校社的合作,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论价值导向,认真研学,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以致用,通过深入调研,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一是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思政课中每节课前专门安排5-10分钟由学生讲述“时事点评”,组织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行学习汇报和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人才支撑。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思政课要根据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实际需求实行教学的“供给侧”改革,在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的基础上,构建“理论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高职模块化专题教学体系,深入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以职业素养为总领、“建党精神+工匠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引领路径。二是深挖“课程思政”潜力,发挥各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融合嵌入作用,形成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互相呼应的课程思政群。在教学比赛、教学研究中设置思政专项和课程思政专项,开展“课程思政名师名课”项目建设。用好信息化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打造沉浸式智慧课堂。在超星、“粤易班”等平台建设思政课群,丰富教学形式和载体。完善思政课微课教学体系,建设一批思政课微课资源库。同时,高度重视线上教学的政治纪律要求,做好线上教学的班级群管理,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强调政治性纪律和课程的政治底线,传播正能量。成立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党建载体品牌,开展新时代新思想教育。以理论社团为载体,组建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展大学生读原著、悟原理和红色经典朗诵等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需要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还存在马克思理论功底不扎实、教学能力不强、科研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的效果。要广泛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技能竞赛、科研沙龙、理论研讨等一系列活动,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尤其要坚持通过“周末理论大讲堂”、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写读书笔记、校外社会实践研修等方式提高理论水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方法解决教学科研实际问题,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审。开展最美思政课教师、师德征文、师德标兵、教学名师评选,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和教育广大教师。加强思政课课堂教学安全管理,扎实开展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工作教育活动,守牢政治纪律和课程的政治底线。要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学校人文环境,落实各项保障制度,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改革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岗位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克服过去唯“论文”“课题”业绩评定的错误导向,加强思政课教学创新、立德树人实效的权重,引导思政课教师重心放在教书育人。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思政课教师绩效奖惩机制,提供各种发展平台满足思政课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鼓励思政课教师进修学习,遴选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

发挥地方红色文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视察广东,步履遍及湛江、茂名、广州等地,深入企业、农村、港口等,实地调研,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走在前、作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河源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强大,党史、革命史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河源地方红色文化的引领、带动、熏陶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提升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推动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深入挖掘河源地方红色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革命精神、人文价值,以及河源红色革命遗址、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等融入课堂,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打造“红色文化行走的课堂”,通过组织学生考察调研红色革命基地,帮助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建设一批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到新丰江水库、河源革命烈士陵园、河源市博物馆、苏家围等德育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激发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地方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传唱红色山歌、演绎红色经典故事、讲述经典红色故事等,打造红色经典校园文化品牌,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思政课重要理论问题,赓续红色血脉。打造“云端”思政教育平台,借助VR技术构建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更好地展示红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通过沉浸式、交互式VR体验,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滋养学生的为民情怀,厚植家国情怀,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