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省媒体到我市开展采风活动
异地结算服务好 群众就医有“医”靠
■本报记者 朱惠思 通讯员 林雪静
近日,来自新华社、《中国日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新闻网等10余家中央、省媒体记者齐聚河源,开展了“异地结算服务好 群众就医有‘医’靠”媒体采风活动,通过凝聚“媒”力量,宣传我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加大异地就医政策和医保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知晓度,便于群众能享受异地就医政策。
不断完善异地就医政策
实现异地就医结算服务
采风组一行先后来到河源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医保服务窗口和深河人民医院,通过宣传资料、交流咨询、具体案例等方式,了解我市医保异地就医的政策和开展情况、亮点做法等。
“异地就医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河源为了让群众有‘医’靠,全力疏通异地就医堵点,同时,通过建立线上平台,设立服务窗口等方式为参保人提供就医服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点赞。”新华社高级记者魏蒙说。
《中国报道》记者陈若欣表示:“经过了两天的采风行动,了解到河源密切关注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医保‘急难愁盼’问题,实施了异地就医政策,让参保群众在异乡有‘医’靠。这项政策很便民,为河源医保点赞。”
据悉,去年12月15日起,我市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和异地生育人员实行免备案,享受直接结算服务,此举极大地方便了参保群众,切实减轻了参保群众“跑腿垫资”负担。目前,我市定点医疗机构有183家,均开通了省内和跨省异地住院、普通门诊及省内门特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开通率均达100%;133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跨省异地门特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开通率达72.7%;有2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省内生育医疗费联网结算服务,开通率达100%。
全力做好医疗保障服务
让群众在异乡有“医”靠
近年来,我市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落地,异地就医结算的便捷性显著增强,提升了群众的医疗保障获得感。
河源参保群众陈女士的父亲需要长期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以往每次就医都要到医保经办窗口进行异地就医备案才能实现直接结算,或是自行垫资结算后回到参保地报销,费时费力的同时,还有“跑腿垫资”的负担。她说,“现在,临时外出异地就医取消了备案的规定,在异地就医能实现直接结算服务,方便了家人就医,这项政策非常便民。”
不仅本地参保群众到异地就医得到了便利,深圳参保群众陈权(化名)向记者谈及了在河源有“医”靠的感受。他说,“河源医疗让我安心还省心,出院直接结算,不用垫资跑腿了,非常方便。”陈权从深圳过来河源探亲,6月24日因右腿出现剧烈疼痛前往深河人民医院就医,入院诊断为膝内侧半月板撕裂和关节损伤,需及时手术治疗。他担心需垫资结算,手头资金不够,经了解,得知医院已实现异地结算服务后,遂安心进行手术治疗,在6月29日顺利办理出院手续。
全市医保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了异地可直接结算项目、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群的“三个全覆盖”;实现了省内跨市就医的“四个率先”(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的一站式直接结算、门诊特定病种的待遇认定、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推进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全面提高异地就医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异乡更有“医”靠,提升群众异地就医结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