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锡场镇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守护“一江碧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万绿民宿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王亚娇
万绿湖畔,崇山峻岭之间,藏着一个生态小镇——东源县锡场镇,这里没有城市喧嚣,没有车水马龙,有的是整片树林、虫鸣鸟叫,有的是鲜花遍野、草长莺飞,有的是碧波荡漾、景色宜人。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党的二十大为锡场镇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生态文明、产业兴旺、基层党建等方面制定好工作计划,让乡村变得更美丽,群众生活更幸福。”锡场镇党委书记苏培怡说,该镇将按照县委“八大重点任务”“奋战60天 冲刺全年胜”行动的部署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绿色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以产业发展为抓手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前日,东源县锡场镇种植的200亩“航天水稻”喜获丰收,相较于去年的试验种植,今年每亩产量更高一些。“今年种植的品种是华航香银针,它的抗倒伏、抗稻瘟病等特性更好,在全省的食味评分最高达94.86分。”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键宽说,去年是在撂荒耕地上第一次耕种,受播种时间以及播种方式等影响,今年的水稻共产出7万公斤左右。
水稻收割,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围观和帮忙。看着航天水稻在自家田地里长出来,村民特别开心。
党的二十大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锡场镇毗邻万绿湖,在水源地上游,受特殊地域影响,不能发展工业以及养殖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苏培怡表示,锡场镇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行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总方针不动摇,加快推进2739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优质丝苗米产业,同时引入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龙门双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村级农业产业。
目前,除发展航天水稻种植基地外,锡场镇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黄精、丹参、吴茱萸、金丝皇菊等中药材330亩,柑橘、蜜柚种植户数达36家、规模约2000亩。该镇有茶油基地2300亩,建设了茶油加工厂,配齐了压榨、精炼和自动灌装等生产线,未来将加工生产高山茶油、婴儿茶油护肤品、茶枯粉等产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助力三产融合发展
“这条路今年国庆后就通车了,我们来回码头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锡场镇林禾村村民罗石平说。从前,锡场镇村民坐船外出或返回时,都要有人准时来接。前几年,锡场镇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一辆小型农村客运车,每天定时接送坐船外出或者回家里的村民。
罗世平以前在外面打工,去年通过公司招聘,成为从林禾村到码头的客运车司机。他笑呵呵地说:“现在这里越变越好了,还是在家里待着舒服。”
记者了解到,目前,锡场镇正推进县道168线圩镇段道路升级改造、河洞等3个村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积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配套完善农家书屋、体育设施、文体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全力打造精品民宿,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优质的生态资源是锡场镇独特优势。锡场镇有一条峡谷叫三里长峡,又称石峡,它从锡场杨梅村一直延伸至锡场圩镇;锡场横石岭至林禾村保存有一条较完善的古驿道,适合游客远足、观湖、采风;水库村“冷热洞”有两个山洞口横向并列相依,一冷一热,初入冷洞会觉得有一股寒气从洞的深处袭来,走进热洞会感觉到热浪腾腾,站在两洞中间,能感受冷热温差带来的美妙享受。
苏培怡表示,锡场镇将立足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依托万绿湖“水文化”,讲好“锡场故事”,打造三里长峡和颜氏文化教育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休闲观光+民宿”产业发展。目前,全镇有农家乐、民宿18家,床位502张,带动村民90多人就业增收。
记者手记:
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水经”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支撑,更是重要引擎,好山好水好生态更是锡场镇乡村振兴发展的独特优势。记者在锡场镇林石村看到,数十亩的药用玫瑰花海里,红色、粉色、黄色玫瑰花争奇斗艳,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这样的产业不仅美化了当地,其经济效益更是不言而喻。在厚洞村临近万绿湖的民宿里,推开窗户,满是碧波荡漾,蔚为壮观。
近几年,记者多次走进锡场,慢慢熟悉了当地环境,确实感受到锡场镇在三产融合发展中的优势,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在锡场,可体验徒步乐趣,可感受乡间慢生活。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发挥好、利用好这一生态优势,念好“山水经”,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则是当地干部群众正在思考、努力推动的工作。相信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锡场镇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百姓寄语:
林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木阳:现在村里发展了药用玫瑰、黄精、香菇、灵芝等多个农业产业,还建设了3家民宿。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到林石村体验乡村生活,实现就业创业。
林禾村村民、老党员梁宇宁:我今年70岁了,虽然有时会到市区跟孩子生活,但我还是喜欢在老家生活。看着家乡慢慢变好,真的非常开心。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让老百姓生产生活更便利。
万绿民宿负责人张英涵:锡场镇具有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用第三产业来反哺第一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不仅可以协助当地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可将村里空置的房子利用起来,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