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媒体“入圈” 产品“破圈”

我市以“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2025-08-20 10:34:02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方新苗

盛夏八月,连平鹰嘴蜜桃才下枝头,和平5万多亩猕猴桃已进入成熟期。不少媒体竞相报道,助力和平猕猴桃抢“鲜”上市。

当前,我省正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媒体被寄望发挥重要作用。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后,河源大地也吹响了媒体变革的冲锋号。

近日,《河源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出台。根据《方案》,河源将依托“媒体+”新业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媒体+渠道拓展+品牌塑造+文化传播+地域名片+公益扶持+资源整合+乡村创客+科技创新”的价值共生体系,推动河源农产品进一步实现“出山融湾”、走向全国。

“媒体+”擦亮产业“金名片”

每年的7月,既是连平鹰嘴蜜桃桃农的“丰收季”,也是媒体报道的“宣传季”与“文化季”。参加桃王评选、举办特色桃宴、鹰嘴蜜桃直销港澳、招商推介活动……各大主流媒体聚焦一个个小切口,通过经济数据、文化活动、文旅融合及社会效益的多维度呈现,让连平鹰嘴蜜桃的金字品牌更加闪亮。

面对农业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弱等难题,《方案》提出了“媒体+渠道拓展”“媒体+价值塑造”“媒体+地域名片”等重点任务,全产业链开展市场与品牌建设。

在渠道拓展上,《方案》提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媒体的特有力量,联合举办“农超媒合会”,拓展农产品流通链路。另一方面,推动直播电商升级,打造河源土特产馆、京东河源馆、深河消费帮扶平台等云上产销平台,以订单带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从带货到“带链”。

在价值塑造上,《方案》提出,打造“媒体+特色农产品”品牌传播矩阵,宣传塑造河源农产品“好山好水出好品”品牌形象,利用媒体的公信力转化为农产品的信用值。同时,发挥权威媒体“舆情护航”作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谣言,引导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护航产业良性发展。

如今,我市各个县区的“明星”产品已逐渐显现:紫金蝉茶、龙川山茶油、东源丝苗米、和平猕猴桃、连平鹰嘴蜜桃等深受市场青睐。《方案》将“媒体+地域名片”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聚焦各县区代表性农产品,将媒体资源嫁接到具体项目,联合开展项目共建、运营合作和品牌打造。紫金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媒体+紫金蝉茶”为核心抓手,全力开展“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带动全县农产品提质增效。

“媒体+”丰富农产品内涵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其中重要一环。如何让传统文化“可感知”、让特产“有故事”、让乡村成“网红”?《方案》提出“媒体+文化传播”,推动融合化延链条。挖掘河源客家传统农耕技艺、特色饮食文化、古村落生态智慧,打造一批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文化体验地,形成河源“小红书村”“抖音村”“拼多多村”等网络强村。同时,构建“媒体+四季农产品”整合营销体系,打造“万绿河源·四季丰物”IP。以“媒体视角+沉浸体验”为核心,吸引客流体验乡村文化、购买特色农产品。

此外,在公益扶持方面,搭建“滞销信息直报通道”,发起“公益认购”活动;在资源整合上,媒体要塑造典型案例示范效应,以“问题+分析+对策”的形式,为河源“百千万工程”出谋划策,同时整合各方资源,联合相关单位和企业共同推进实施“河力帮”农文旅融合提升项目;在科技创新上,强化媒体科普宣传,运用短视频、VR/AR等技术,以“云直播”等形式,展示本地农业创新成果,展示河源智慧大棚、无人机植保等农业智能装备场景,提升产业科技形象。

《方案》还特别提出“媒体+乡村创客”任务,聚焦“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设立“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为返乡青年、本土创客提供媒介素养培训指导,以全案营销助力农产品实现品牌化升级;联动市、县媒体,为创意落地提供全流程支持,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近期,东源县与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媒体在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媒体+智库+产业”三位一体的融合平台,让工作室成为东源农产品的“品牌孵化器”、乡村创客的“成长加速营”。

    上一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