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接续奋斗谋振兴 新征程上谱新篇

2023-02-10 09:53:57 来源:河源日报

b03c619f8235eb86bc06ed32134d196f_0210006_001_01_s.jpg

■龙川县岩镇镇山池村新貌。我市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作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县镇村发展为抓手,更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市领导定点联系县区和联镇包片工作机制,推动县镇扩权赋能……为全面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共话县镇村发展新愿景,共绘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市人大代表曾权生建议,要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县区、镇村一级的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在用地问题上将农村劳动力缺失、土地撂荒、土地效益低等问题的解决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手段,通过“党总支+农村合作社”联营方式,按照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开发资源,将闲置地产资源利用起来,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的结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略突破点。市人大代表郭思远表示,加快数字乡村体系化建设,可有效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河源高质量落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河源广大乡村更美农民更富产业更旺。他建议,要建设完善乡村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实现5G“村村通”基础上进一步深化5G网络覆盖;不断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提升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方面,要推动“互联网+电商”“互联网+民生服务”等模式向乡村延伸,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化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农村现代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需要积极投身于数字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的智慧化水平,推动城乡数字经济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市政协委员肖青华建议打造“岭南首第”文化美食村,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肖青华表示,源城区源西街道新塘村是唐末宋初岭南地区第一进士古成之出生地,建议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为主线,将其打造成集特色餐饮、风味小吃、民宿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美食地标”,为游客、市民提供富有河源特色的餐饮美食体验,享受一街吃尽百味,达到用“吃”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

持续壮大农业优势产业

县域经济体量小,发展差距最大在镇,破解发展矛盾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市人大代表蔡建辉表示,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的创建对于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通过乡镇扩容提质,做好商业配套,为农高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兴则百业兴。市人大代表赖金凤建议围绕特色农产品、农文旅融合项目,将传统农耕文化和技艺集中打造,建设各具特色、多元素的地域民宿产品,打造“一镇一策”“一镇一特色”的民宿精品,推进旅游与养生、体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设计组合多元化、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线路并进行推广,提升乡村旅游综合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茶产业不断壮大,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制茶工艺技术不断提升、新茶企不断涌现、茶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市人大代表陈凤建议,我市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做强茶产业为目标,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突出问题导向,补齐产业短板,加快推动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联农带农助农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她提出,应大力培育“万绿河源客家茶”核心区域公用茶品牌,进一步提高河源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鼓励引导茶企创建自主品牌、走精品路线,培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河源茶叶品牌、文化创意茶产品,采取设立体验店、直营店、连锁店等方式,推动河源茶叶品牌不断走向市场,带动茶企、茶农不断提升经济效益。

保障粮食安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市人大代表吴俊锋建议,要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创新扶持模式,加大对承包耕地的种粮大户的补贴力度,减轻其经营成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撂荒地全部复产,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推动我市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擦亮乡村幸福底色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市人大代表张婷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育出来,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她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村级基层党组织,创新方式方法,尝试探索为村“两委”干部缴纳“五险一金”,解决村级干部基本养老保障问题,打通村干部待遇保障“最后一公里”,为其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让他们安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农村环境整治一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市政协委员廖辉彪表示,要持续提升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解决污水处理、水资源分配不均和农村饮水不安全等问题。同时,健全设施设备,制定相应运营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后期运行管护的监督、专核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卫生意识,发动群众全民参与生活污水改造治理和卫生工作,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市人大代表张海华建议,我市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筹集资金对G355线紫金县中坝镇、敬梓镇路段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完善交通标识,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让紫金东北部乡镇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越来越畅通。

市政协委员王小飞表示,虽然我市的农村环境越来越好,但农村建筑垃圾无序堆放和随意丢弃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现“和美乡村”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王小飞建议,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章立制,出台对农村建筑垃圾进行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引进有资质的企业对建筑垃圾进行收集和分类利用,实现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对于推动农村不动产权工作,市人大代表潘石源建议相关部门成立指导小组,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农村不动产权工作,并把该项工作纳入基层单位考核项目,积极调研排查农村不动产登记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乡村振兴。

■统筹:本报记者 王亚娇 ■采写:本报记者 邹茹玉 朱惠思 王亚娇 梁驱远 刘昕 陈思芬 杨宝如 梁昕 苏勇军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