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各县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亮出高质量发展“作战图”

拼出新气象 闯出新天地

2023-02-10 09:59:01 来源:

编者按:今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关键之为。当前,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市工作的主题,是贯穿始终的中心工作。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各县区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拼出新气象、闯出新天地。今年市两会期间,五县四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满怀信心、勇于争先,以“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劲头亮出高质量发展“作战图”,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注入强劲动力。

市人大代表、源城区委书记刘国才:

做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市人大代表、源城区委书记刘国才表示,源城区将落实省、市会议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力争今年实现固定投资增长12%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

刘国才表示,源城区将做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扎实推进水经济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力争今年扩园880亩以上,推动区工业园争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掀起“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新热潮,力争今年引进超亿元项目15个以上。目前,华润怡宝、深特建工、航嘉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源城区将全力促进项目快建设、早投产,力争今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同时,源城将以创文、巩卫为抓手,不断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品质;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充分发挥大型商业综合体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大同文创园、太平古街等特色街区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力争今年实现社消零总额增长8%以上;发挥客天下、巴伐利亚庄园、春沐源小镇三大旅游品牌效益,推动埔前两个“五村连片”提档升级,借力赣深高铁规划更多具有源城特色的经典旅游线路;深入实施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守护好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刘昕 何海华)

市人大代表、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

在高质量发展中拼出新业绩

市人大代表、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表示,东源将把“拼经济、抓发展”作为今年工作主基调,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激发新活力、拼出新业绩,力争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

秦卫民表示,东源将坚持制造业当家,把拼工业作为拼经济的首要任务,采取更加有力措施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更新、提档升级,持续做大做强先进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落实好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大力盘活县工业园区闲置低效用地,推动园区扩容提质增效,重点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开展全链条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力争今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超20个。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今年将全力推动29个省、市重点项目,以及48个拟开工、续建和竣工的工业项目快动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力争今年实现固投增长15%以上。

秦卫民表示,东源将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建设5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茶叶、丝苗米、板栗、蓝莓、生猪等特色农业产业,力争农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实施绿美东源“六大提升行动”,精准提升“一湖两江三路四园”森林质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全面提高绿美东源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本报记者 陈鹏 李成东)

市人大代表、和平县委书记邓卓文:

打造“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

市人大代表、和平县委书记邓卓文表示,和平将认真贯彻省、市部署要求,坚决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和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今年力争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0个以上,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邓卓文表示,一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当家,积极承接“双区”外溢资源,加快打造“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力争新增规上企业6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大力实施园区扩园提质工程,力争年度供地25万平方米以上。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二是突出抓好城乡协调,坚持以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加快培育壮大“六大服务业”,深挖弘扬阳明文化当代价值,全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紧抓灯塔盆地和平片区开发建设机遇,高标准推动猕猴桃、腐竹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建设,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10%左右。加快推进3个中心镇、3个专业镇和4个特色镇建设,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扎实推进绿美和平生态建设,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绿美保护地提升、绿色通道品质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等六大行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拓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持续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刘昕 叶春雨)

市人大代表、龙川县委书记刘力:

提级提能提速提效 争创一流

市人大代表、龙川县委书记刘力表示,龙川将认真落实好省、市部署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想好就干、干就干成”的务实作风,提级、提能、提速、提效,力争上游、争创一流,确保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0个以上,推动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刘力表示,市两会充分释放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吹响了大抓产业、大抓经济、大抓发展的号角,为龙川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一是抢抓机遇,提振干部精气神,锚定“3303”产业发展目标,全力拼项目、拼经济、拼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招商引资,用心用情服务企业,不断提振市场信心。二是坚持制造业当家,支持景旺电子、迈诺工业、丹尼玩具、纽恩泰等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拓展产业空间,加快龙宝科创中心、北大(龙川)科创园建设,打造“双向飞地”模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三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一江两岸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龙川中心区,推动24个镇百花齐放,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四是推进绿美龙川生态建设,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探索碳汇交易;以佗城、霍山、东江沿线为重点,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大力发展油茶、丝苗米等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12%以上。

(本报记者 刘昕 陈小玲)

市人大代表、紫金县委书记黄春彭:

全力推动 “四大平台”提质增效

市人大代表、紫金县委书记黄春彭表示,紫金县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工业立县、农业强县、旅游旺县”的发展思路,抢时间、抓机遇、快行动,今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

黄春彭表示,紫金将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全力推动紫金“四大平台”(紫城工业园、蓝塘产业新城、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城南新区四大高质量发展平台)提质增效。推动总投资196亿元、年度投资34.1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将2023年作为招商引资年,组建工业、农业、文旅产业3支招商小分队,实行专业化招商,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项目2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个以上。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力争全年工业项目签约40个以上,动工25个以上、投产20个以上、上规15个以上,不断壮大工业经济体量。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完善县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和重点项目等机制,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同时,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加强红色文旅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推动三大产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

黄春彭表示,紫金还将聚焦县域、城镇和乡村,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县城品质,推动各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大力推进绿美紫金生态建设,将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本报记者 刘昕 田红秀)

市人大代表、连平县委书记邓小强:

在打造高质量发展 平台上实干争先

市人大代表、连平县委书记邓小强表示,连平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奋力开创又稳又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邓小强表示,连平将在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上实干争先,全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带动平台、以万洋众创城为牵引的工业发展平台、以花生产业集散中心为龙头的商贸流通平台、以黑蒜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平台,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农业总产值增长10%。迅速掀起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热潮,确保全年引进超亿元优质工业项目15个以上。强化重点项目全周期全要素服务保障,全力推进2023年度计划投资28.2亿元的17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好总投资114.25亿元的46个专项债券项目,以项目建设大提速推动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

邓小强表示,连平还将抓好灯塔盆地高莞中型灌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水平,打造5条“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示范带。深入推进绿美连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环城景观林、镇村绿美、绿色通道、示范园区优化提升、林业经济效益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大工程。狠抓民生事业,推进“三馆一中心”、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基础设施、体育公园、人才公园等项目建设,新建县三小、四小和6所幼儿园。

(本报记者 陈鹏 刘永菲)

市人大代表、江东新区党委书记朱永生:

全力打造 “五大产业”“五大平台”

市人大代表、江东新区党委书记朱永生表示,江东新区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力争全年招引项目20个以上,引进落户投资亿元以上优质项目10个以上,促进“五大产业”产值比重占7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

朱永生表示,江东新区将全力以赴发展制造业,依托铂科新材、固达机械等龙头企业,打造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配件以及医疗健康“五大产业”集群。全力以赴打造产业平台,加速推进产业园区、城市起步区、高铁新城,以及临江、古竹圩镇“五大平台”建设;同时紧紧抓住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持续加大政策、资金和土地要素保障,把“五大平台”打造成为产业强区的主引擎。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确保30个省、市重点项目今年完成投资33.38亿元,力促13个在建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实现竣工投产项目8个以上,确保上半年新开工项目7个以上,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朱永生表示,江东新区将积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绿美江东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文旅体发展,建设江东秀美山川。

(本报记者 陈鹏 张平)

市人大代表、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骆世文:

加快打造千亿级 国家高新区

市人大代表、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骆世文表示,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坚持制造业当家,锚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产业空间拓展突破年、主平台申报建设攻坚年、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着力打好“八大攻坚战”,全力打造千亿级国家高新区。

骆世文表示,河源国家高新区将打好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攻坚战,推动中兴、农夫山泉、龙记等头部企业稳产扩产,推动禾望、京泉华、今麦郎、华益盛等优质项目加快投产达产,力争电子信息、水经济及模具三大产业产值分别增长9%、10%、15%以上,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打好招商引资全年攻坚战,大力引进布局性、专精特新、强链补链等优质项目,力争全年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30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3个以上。同时,全力打好省级主平台申报建设攻坚战,全力申报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加快水经济产业园、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模具加工中心等平台建设;打好产业空间突破攻坚战,全力以赴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力争今年基本完成1.31平方公里土地房屋征收和平整等工作。完成第二年度2000亩工业用地整治目标,力争全年盘活20万平方米以上的工业用地空间;打好项目建设提速攻坚战,推动新动工项目25个以上,新投产项目20个以上,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此外,河源国家高新区还将打好创新协同发力攻坚战、国企改革攻坚战以及产业环境提升攻坚战,全力推动高新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陈鹏 邓燕琴)

市人大代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党工委书记钟志坚:

扛起使命 加快创建国家农高区

市人大代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党工委书记钟志坚表示,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将认真落实市两会精神,坚决扛起代表广东创建国家农高区的使命,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为总牵引,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突出“农”“科”“高”特色,全力打造引领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综合平台。

钟志坚表示,一是要推“创高”。用好国家、省、市“创高”政策,不断地聚集发展动能,推动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二是要筑平台。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推进园区扩容提质,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新城。三是兴产业。强化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今年力争引进超亿元项目5个,动工建设项目3个以上,投产项目3个以上,加快形成以油茶种植及精深加工业为主,预制菜、农业机械、生态畜禽、特色水果等产业为辅的“1+N”产业发展格局。四是要强科技。以灯塔实验室高效运作为载体,引进先进创新资源,推动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实体运营,聚焦全市农业产业的需求,确保第一批立项的37个科研项目取得实效,强化产学研合作,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刘昕)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