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融湾”“融深”履职尽责献良言
加快“融湾”“融深” 激发发展新动力
■赣深高铁的建成通车,让“发展高铁经济”成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讨论热词。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是河源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也是河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融湾”“融深”为路径,更有力地在参与服务国家战略中增创优势。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的历史机遇,在全力支持、全面融入中激发发展新动力。
围绕如何加快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立足河源发展实际建言献策。
充分立足资源禀赋
大力推动产业共建
我市具有区位、气候、环境、资源、文化、旅游等多重优势,康养产业蕴含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为助推河源“融湾”“融深”,市人大代表何艇建议我市加快打造大湾区旅游及康养基地,市发改局联合民政、卫健、医保、税务、财政等部门,进一步优化支持我市发展康养旅游的政策和法规,制订系列专项发展规划,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共同支持康养产业发展;围绕康养旅游的核心主题,设立“东江康养智库”“万绿湖论坛”“万绿湖康养智库”等机构,借助包括大湾区的高校、媒体、行业企业等人才资源,特别是大湾区相关城市退休干部的资源,为河源康养旅游基地的发展献言献计、出谋划策。
优质的农产品和可口的客家美食是河源的亮丽名片。市人大代表吴丽萍建议,河源毗邻粤港澳大湾区,要利用好河源的生态优势,进一步畅通农产品对接渠道,通过举办系列推介会、美食节等活动,以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打通从“山区到特区”、从“田间到餐桌”,以食材为纽带的农业产业“融湾”“融深”路径。同时,要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有类别地、有针对性地打造品牌。特别是要针对茶产业的发展,站在全市战略高度研究谋划,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做好茶产业这篇大文章。
政协委员杨聪建议,我市可利用在港同乡团体网络推广河源美食,将河源优质农产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商贸往来。如通过举办河源客家美食节等方式,以食会友,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力促两地在经贸、文化等多领域交流合作;通过组织“河源饮食文化团”,吸引香港市民到河源,了解客家农业文化及生活习俗,增加人流,带动经济发展;利用线上线下媒体制作推广河源饮食节目,讲好客家饮食文化,在两地举办客家饮食赛事,传承发展客家饮食文化,打响河源客家菜品牌。
共促营商环境优化
加强各地人才交流
打造更高水平营商环境是加快我市“融湾”“融深”步伐的必要之举。市人大代表李文东表示,近年来,我市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做文章、下功夫,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建议,接下来,我市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尤其是在立法层面、法治环境等方面,司法部门应将《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纳入年度普法计划,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知法用法,营造人人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探索研究制定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尽快出台实施。
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需要政府、银行、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对此,市人大代表贺建明建议,我市可将集体所有制土地上的房产、农田承包经营权等纳入抵押登记范围,明确登记机关;要进一步规范辖区内资产评估和抵押登记行为,整合评估和登记机构,降低客户贷款的抵押物评估登记成本。同时,我市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在场外市场交易,打破传统实体经济融资模式,让我市实体经济跳出河源,到粤港澳大湾区等更大的资本市场吸入更多资金,更好地解决我市实体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在加强人才交流方面,市政协委员邢文威建议,可依托河源在港乡贤,组织开展多元交流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慈善公益,以深度交流吸引香港青年精英,培养河源的义务宣传员、未来建设者,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助力河源深度“融湾”“融深”。
优化对外开放格局
积极打造高铁经济
推动河源“融湾”“融深”,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是必要命题,稳住外贸则是第一抓手。市人大代表唐千里认为,围绕“融湾”“融深”,结合河源特点,海关部门要在积极服务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全力压缩海关作业时间,节约企业通关成本,助力企业发展提速减负增效;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所需,提供个性化政策指导和扶持措施,支持优质农业、工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随着深圳等一线城市制造业成本上升,大量企业选择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周边城市。市政协委员李国军建议,我市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速形成高效便捷的对外通道网络,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产能,扎实推进“融湾”“融深”行动。同时,要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筛选出发展前景好的本土企业,通过产业、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其发展壮大。
来自香港的市政协委员陈冬梅表示,随着赣深高铁通车,乘坐高铁从河源到深圳最快只需48分钟,自己也经常从河源坐高铁回香港。赣深高铁通车对推动河源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今后,河源要努力打造深河“一小时生活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产业,特别是打造“万绿湖滨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康养特色旅游带”,支持河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多市民向往的“后花园”。
同样来自香港的市政协委员黄敬表示,目前,随着几年的发展,河源市已经具备良好的“融湾”“融深”基础,要进一步加快推动深圳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与河源产业成本洼地、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交通战略腹地等优势相结合,持续推动两市深度协作落地落实。
■统筹:本报记者 梁驱远 ■采写:本报记者 梁驱远 谢少娜 周慧荷 刘昕 王亚娇 方新苗 邹茹玉 苏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