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产业发展

坚持制造业当家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2023-02-10 09:45:36 来源:河源日报

20ec047ad358f3b01e8dd8f06d6c87fc_0210005_001_01_s.jpg

■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我市积极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壮大产业集群、精准招商引资、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当家”是2023年河源经济的关键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九方面重点工作,首要之举便是以制造业当家为牵引,更有力培育壮大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河源的制造业大有作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等热点,全力把制造业这份家当做大做强,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

工业园区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级和规模、完善程度和承载能力,直接影响园区综合发展能力和营商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并明确要“着力打造符合产业生态要求的2.0、3.0升级版园区”。市政协委员王余生认为,除了完善产业园区生活配套设施之外,还要促进产业园区要素支撑升级,加强工业园区用地保障,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大制造业项目建设,支持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和园区企业发展,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优质载体。

智慧园区建设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市政协委员吕和军说,要采取以互联网、物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人工智能等为依托,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吕和军建议,要将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放在资讯、通讯创新及企业管理、企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我市制造业发展,市人大代表欧阳泉建议,要建设、运营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形成较大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配套服务企业”产业载体,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

好的营商环境会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流入,增强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欧阳泉还建议,要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贴身服务企业,关注民营企业、关爱民营企业家,持续构建“亲”“清”型政商环境,坚定不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近年来,我市坚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不动摇不松劲,加快培育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水经济、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奏响产业兴市“最强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市政协委员易新河建议,要发挥政府打造培育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把好项目质量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存量。同时,要全力破解人才、土地和资金等要素的瓶颈制约,成立优势产业行业协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李正平表示,做大做强重点优势产业,要紧抓行业龙头,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产业链链主,协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活动,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其他企业协同发展,减少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李正平建议,要淘汰产业链落后环节,修复和稳定产业链,加快推动河源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构建全市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需要更强大的人才支撑。市政协委员刘丽丽表示,将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搭建平台,举荐和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实实在在的作为团结和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市政协委员李国军建议,要建立我市制造业的资质资源绿色通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本地技术人才,吸引更多中高素质的年轻人进入制造业。

力促企业转型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广泛应用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320家规上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目前,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和趋势,数字经济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市人大代表谭台哲建议,要做好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将科技服务业、产业数字经济与工业互联网三方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建立数字化科技服务资源池并开放共享。

谭台哲表示,要尽快出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的专门政策和配套支持资金,利用好现有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数字化升级的制造企业优先享受技术改造政策和资金,并委托行业协会进行评估评价作为支持依据,激发我市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活力。

市政协委员李国军建议,要围绕重点产业链,深耕布局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面对我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市人大代表代力建议,应通过建设一批装配式建筑项目,培育河源市相关龙头企业,形成装配式建筑建设能力,扩大企业规模。推动相关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合作,联合开发、设置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和科研课题,创建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批满足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产业工人队伍。

市政协委员刘长涛认为,企业要紧跟形势利用好国家政策,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不断练好内功,深入研究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想方设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发展力、持续力。刘长涛建议,地方政府要及时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科学规划并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多培育聚集性产业。

市政协委员王小飞对“制造业当家”这一关键词格外关注,认为河源在发展项目时要有所侧重,选强做精再创优。王小飞建议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去规划产业,利用好本地的稀土等特色资源。“这类高新稀有金属产业的前景必将美好。”河源可积极储备相关力量,提前谋划,有计划地推进前期研究与开发。

■统筹:本报记者 陈鹏 ■文:本报记者 陈鹏 邹茹玉 谢少娜 王亚娇 周慧荷 陈思芬 朱晓颖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