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高质量发展
铆足干劲拼经济 加快高质量发展
■河源国家高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完善工业园区建设,扩大有效投资。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苦干实干巧干全力拼经济,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开创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篇章。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锚定高质量发展任务,展开热烈讨论,从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育高质量人才等方面建言献策。
加快推进孵化体系升级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孵化载体建设工作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政协委员邓涛表示,目前我市孵化载体建设基础薄弱,专业孵化器建设停留在起步阶段,科技企业加速器的领域更是空白,科技孵化育成链条建设在产业培育与成果转化方面的贡献度较低,在产业园区与孵化载体有机结合及孵化平台高质量建设上,我市仍任重道远。他建议,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加快推进孵化体系升级建设,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产业导向注重服务”作为基点,推进孵化载体经营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服务能力提升、企业培育壮大,并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股权投资、拓宽在孵企业融资担保渠道、提升孵化器创业辅导能力、引导孵化器健康有序发展等主要方面发挥导向作用。
市政协委员孙迪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技“融湾”“融深”行动,积极导入创新资源,强化与“双区”协同创新,努力打造“双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他建议我市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优化创新服务,提振发展信心,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数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产业,着眼当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市人大代表郭思远表示,通过实数融合推进5G+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有效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助力制造业当家在河源高质量落地,促进实体经济、广大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郭思远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夯实实数融合基础;细化完善财政支持、人才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鼓励创新力度,激发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和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深化工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推进数字化改造;构建数字产业智慧中台,建立为传统工业制造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运营的能力“底座”。
加大扶持力度激发活力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高质量发展。市人大代表朱醒悟建议,我市可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本市制造企业之间达成业务合作,达到一定额度的营业收入或达到一定的税收入库,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他建议工信、科技、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按行业分类起草本地制造业品牌产品名录,并进行宣传,倡议全市各级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依规带头优先采购本土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用实际行动支持本土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市人大代表叶耀梅认为,我市应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她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沟通,根据企业延期还本申请,通过贷款展期、续贷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和一定期限的延期付息,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政策帮扶,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同时,金融部门要积极对接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建立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适度下放审批权限,应贷尽贷快贷,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和“首贷率”,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黄裕红建议,发展实体经济要发挥好金融等相关部门的优势,为实体经济造血输血,要深化与政府部门的主动对接,从银行信贷和审批两端共同发力,对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切实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推动重点工作加快落地,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以金融“活水”助力河源高质量发展。
引育高质量人才
为企业发展“添智增力”
有高质量人才,才有高质量企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市人大代表温选辉表示,能否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强化激励是关键。他建议,政府在人才引育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制定出台更多更优的人才引进、培育制度措施,从薪酬、培育培训、就业环境等方面激励人才,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要加大对政策、企业知名度的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各类人才招聘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扎实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制定中高层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到河源发展,对河源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市政协委员卢其云建议,优化中高层人才激励政策,将劳务关系地在河源但社保缴纳不在河源的中高层人才也纳入激励兑现范围,并根据需要设计一些针对中高层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创造中高层次人才纵横向交流机会,加强人才间的沟通交流,适时宣传河源的地域优势和人才优惠政策;建立本地人才库,号召河源籍人才返乡创业,吸引人才返乡发展,激发创业活力。
市人大代表叶连展针对企业的用工问题,建议各县区产业园要以镇为单位,建立畅通沟通渠道,通过微信群等互联网手段加强与镇、村的联系,在群内广泛宣传企业简介和招聘信息,让外出务工人员快速了解本土企业用工需求,并实时将企业所需人才类别进行细化,针对企业用工所需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本报记者 谢少娜
■文:本报记者 苏勇军 杨宝如 梁驱远 刘昕 谢少娜 邹茹玉 见习记者 陈星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