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血脉 烽火通衢
——河源在抗战交通线中的重要地位与历史贡献

1939年6月29日《大公报》报道东江公路被日军破坏。(资料图片)

1940年5月15日《香港华字日报》密集报道惠州、河源航道停航消息。(资料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华南地区为重要战场,河源因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连接粤赣闽三省,成为华南交通要道与军事屏障,战略地位凸显。
1940年6月,粤东粤北交通仅剩沙鱼涌经惠州、河源一线。潮汕沦陷后,粤侨出入境及客商贩运多改道东江,东江也成为华侨出入祖国的唯一交通路线。河源战时交通地位至关重要,尤其水路交通,因此日军频繁派机侦察、轰炸东江交通线各城。
作为关键交通节点,河源连接粤东粤北及赣闽内陆。水路依托东江,承担下游惠州、广州与内陆的物资运输、人员往来;陆路则以惠州至河源、河源至老隆等公路、驿道,构成辐射周边的交通网络。海外华侨归国援战、物资运输均经河源,东江护侨事务所也在此设点助侨归国,足见其是连接华南沿海与内陆、前线与后方的重要通道。
水路动脉:东江航运的命脉浮沉
“河源背枕桂山,面临三岔之水,形势险要,常为兵家拉锯争夺之地,河源人民受了许多兵燹,曾无数次‘陷城’。具体而言,河源县‘属重山叠水,甚少平原,为东路交通必经之地,即东江流域之中心点也。水道迂曲,或浅或深。山岭绵亘,路多羊肠小径,故属内要隘特多,在军事上固有相当价值’。”(《广东河源县兵要地理参考书》)
民国时期,平时的东江上游交通,分水、陆两路,春间水涨,水路可由河源直溯五华,折入兴宁、丰顺,再通韩江,以入于潮梅,有电轮行走。东江惠阳、河源一带,民国时为本省交通孔道,商民来往众多。东江上游惠州、河源、老隆等地,向有九德堂公司行驶浅水电轮十余艘,常常搭载往来客货,交通极为便利。从当时东江的地理条件与敌我力量的配备上来看,东江的前线是惠博,心脏是河源,龙川、连平、和平是后方(当然不是大后方)。(饶秋美《艰苦战斗中的东江》,载1939年6月9日《申报》香港版)
正因当时水路的便捷,河源各地诸多船只受到轰炸,船民生活大受影响。自1938年10月,日寇犯华南,惠阳沦陷后,除有三四艘电轮在河源泊碇,未遭损失外,其余皆为日寇所焚毁,由惠州下至博罗,上至河源、老隆等处之水路交通,除惠、博两处经暂有圩渡行走外,其余电轮,概未复航。商旅往来,只循陆路,货物之运输,尚多窒碍。1939年3月底,各县当局为整顿交通,授意航商,恢复电轮行驶,自河源起,经观音阁,直越龙川县城,以至老隆,往西可以接博罗、惠阳,东北可接五华、兴宁,以沟通潮韶公路,可转韩江。惠阳、河源航商即重新集资组织航业公司,派轮渡航行惠州、河源、博罗、东莞各地,恢复东江上游航线。东江河源至龙川老隆间交通,为粤省对外之主要交通路线,货客往来如织。有时夏秋之交的东江洪水,使内河航行之货船乘潦涨顺流而下,反称利便。只是到了冬间,东江河水浅涸,输运维艰,船运成本入不敷出,船民图改别业,船只多作停航。
不久日军再据深圳,欧战发生,日军恐与九龙英军发生摩擦,陆续撤兵,是以九龙英新界与惠属交通,瞬即恢复由九龙、大埔往来惠属沙鱼涌之船只,照常开驶,由香港绕道惠阳,出东江河源,可直达兴宁,由兴宁又可乘车至梅县,折入北江。
血色江涛:日军封锁与轰炸下的坚守
东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线,河源位于东江中上游,是连接惠州、广州等下游地区与江西、福建等内陆省份的重要节点。抗战时期,随着日军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封锁和占领,东江航道(沙鱼涌—淡水—惠阳—河源—老隆)成为连接内地与香港、海外的重要补给线和交通要道。
日军意图破坏东江之交通线,除轰炸沙鱼涌、淡水、惠州城外,1940年5月初,日军每日派出飞机前往上游河源、老隆各县侦察,轰炸东江交通线各城,以阻断我交通线。
5月4日至6日,惠阳至河源沿江遭日机轰炸之大小船艇达40艘,死伤民众百余人,损失货物财产尚难统计,其中尤以惠州府县两城附近河面受灾最重,惠州至河源、惠州至老隆两段航线被迫停航,后改用木船行走。
6月22日,有河源电船由惠州开行,至惠州40里之蓬源村时,忽遇敌机7架,于该船上空盘旋轰炸,投下燃烧弹,并扫射机枪达1小时。该船完全炸毁,着火焚毁。此船载有中山大学赈灾物品。7月7日上午10时,3架日机由虎门日舰起飞,沿东江河侦察一过,旋折而北,侵入河源蓝口低飞侦察,见有货船数艘连贯上驶,日机竟不分青红皂白,滥投炸弹五枚,两弹命中,当即炸沉货艇3艘,疍家民被毙13人。该飞机逞凶后,继续向上游飞去。
此一时期,无论走赴岭东、韶关及闽、赣、湘各省者,皆取道沙鱼涌沿淡水、惠阳以至河源一线,因此沿途船舶、伕轿等,运费十分昂贵。日军侵入深圳南头、香港侨民纷纷逃离,由沙鱼涌至淡水六十华里路程,竟强索费用国币一百元。因此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惠阳县政府、军运代办所各机关等实行船舶伕轿单车统制,以管控价格。因日机连续轰炸,至8月,惠州、河源等地民船缺乏。广东省政府以粤东粤北交通只有沙鱼涌经惠州、河源一线,为保护商旅及归侨起见,沿途设保护站,并通告侨胞知照。华侨由此路归国者不少。
因此,在1941年沙鱼涌至韶关陆路未被截断前,东江航道(惠州、河源段)成为粤东粤北重要运输通道,“运韶货物拥挤”,货运、客运需求旺盛,船户所获甚厚。尽管处于战时,但在日军尚未完全封锁、盗贼活动较少的时期,农产品、物资可通过水路正常流通,支撑民船行业运转。
然而惠博战事期间,东江民船为躲避日机轰炸,大量向河源、龙川方向转移,其中四五十艘船只被炸毁,其余虽幸存但被迫停航。
惠阳光复后,地方因战乱“元气大伤”,货运与客运需求锐减,船户无生意可做;且沙韶陆路被截断后,虽短暂依靠农产品运输维持,但后续因沿江盗贼蜂起,频繁打劫船只,农户不敢走水路,彻底断绝货源。而政府赈济仅覆盖陆上难民,水上船户被忽视,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故于7月联合呼吁救济,首次申请未获明确回应,船户处境“日益困难”,只能于11月再次向政府呼吁救济。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爱国人士和抗日分子。广东中共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接到上级指令,开展了大营救行动。东江游击队护送茅盾等文化界人士越过日伪军的封锁线,抵达惠州,再由东江水路途经河源护送到老隆。到达老隆后,后东特委和龙川县委通过统战工作关系,为撤退的文化界人士提供食宿和交通方便,并为他们办好《难民通行证》,将他们安全护送到韶关,然后转移到桂林、重庆等地。
1945年5月,日军为打通从河源经灯塔、忠信、和平等地至江西赣州的通道,出动大量兵力进攻河源。中国军队进行了坚决抵抗,在双下阿婆庙与日军展开激战,击沉日军两艘船,击毙淹死日军共50余人。随后,在河源县城失守后,中国军队继续在天香碉(今新港)、大斗崠、南湖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阻止日军北进。
陆路脊梁:三省通衢的艰难守望
河源不仅是东江航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粤赣闽的陆路交通枢纽。境内有多条重要公路和驿道交会,如惠州至河源、河源至老隆、河源至和平、河源至忠信等道路,构成了辐射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
在日军封锁沿海地区的情况下,河源成为连接华南地区与内陆省份的重要陆路通道。河源地处粤东北,是广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通往粤北、赣南乃至闽西的重要屏障。在日军南侵的过程中,河源成为抵御日军向粤北、赣南等后方区域推进的军事前沿地带。
1938年,广东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命令各县毁坏所有通车公路及桥梁以防御日军入侵,县属官汕、紫河等公路停止通车。
1939年3月初,东、北江前线战事突趋紧张,韶关、英德、乐昌等地客商在兴宁采购的货物,星夜打包,绕道赣南北运。因老隆、河源、忠信、连平、翁源之线,军车挤拥,我方向各线出动大军,逾数10万人。
6月,东江公路,除增城、东莞、石龙等处外,被彻底破坏,已一律变为坑沟,化成水田。彼时因敌在汕头登陆,所有上游内地各县公路,亦一概下令续行破坏。“今后敌欲深入,益感困难,机械化部队未能长驱直进,仅可与我作山地战,殊于我军为有利也。”
1939年11月下旬,日军为阻断我东江对外交通,对惠州、宝安、海丰、河源等地进行了数月的轰炸。22日至25日一连4天,河源、龙川、海丰、连平各县,均被日机轰炸。其目标大部分集中在公路沿线,破坏我交通。
当时东江河源至龙川老隆间交通,已成为粤省对外之主要交通路线,货客往来如织。因东江船只多被日军焚毁,又值冬季河水干涸,船只多数停航。行驶河源、老隆间的行车公司,以货客要求过于高,趁机高抬票价。因此惠樟公路在惠阳调拨多辆车辆开赴该路行驶,以便河隆等地交通便利旅客往来。
陆路风险甚多,土匪亦时有趁乱打劫。河源县桂山地方,时有土匪出没,且西北部毗邻河广路省道干线,经过其道,稍一疏忽,行旅居民,均受其害。1938年7月7日起,河源联乡开始保护省道。高埔、坭金、白田、双下、窑下等十余乡,合派出武装壮丁巡查各乡村及附近公路。其东南一带路段,则有双下村派出武装壮丁30名,分队轮流,日夜巡道。一由阿婆庙经洪溪径口山而至高埔乡公所;一由谭公观而至凉帽山、石峡山。
另外,粤当局在东江惠州、河源一带设立东江军警巡查处,维持治安,保障行旅,指定驻防军之副团长云镇辉负责筹备。
抗战时期,河源成为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东江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线,也使河源成为连接华南沿海与内陆地区的重要通道,尤其在1939年至1941年,甚至成为位处“出入祖国唯一交通线”。
时光流转至当下,河源在交通层面的重要地位依然稳固,不过其内涵与形式已随时代变迁发生显著变化。从现代交通格局来看,河源地理位置优势依旧突出。在铁路方面,赣深高铁、梅龙铁路河源段等的通车,使河源融入全国铁路运输网络,拉近了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成为区域铁路交通的重要节点,极大便利了人员流动与货物运输,促进区域经济交流合作。公路建设上,汕昆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及其改扩建等项目,构建起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河源与周边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公路交通联系紧密,对于区域物流运输、旅游业发展、产业协同等意义重大。
在水路运输上,虽然东江航运的地位相较于过去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占比有所变化,但依然发挥着作用,东江河源至石龙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提升了航道通航能力,使1000吨级船舶可全线畅通,让河源通过水路与珠三角地区的货运联系更为便捷,大宗货物可通过内河航道运往珠三角并直达广西等地。河源如今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内陆地区的重要节点,在区域交通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持续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其交通战略地位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使命。
■本报记者 凌丽
■本版稿件资料来源:《工商晚报》《香港工商日报》《香港华字日报》《大汉公报》《大公报》等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