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徐七与她的上千个孩子

烽火中广东儿童教养院难童徒步数百公里迁往河源

2025-10-19 09:05:00 来源:河源日报

d4e42cc13e6d28d78de62d5c8a17f6d7.jpg

■1948年,吴菊芳回国参加国民代表大会期间到广州力行中学视察,徐蕙仪陪同。(翻拍)

cfdfc89b99e1f9711b8b2422d3e9f6e2.jpg

■徐蕙仪 (翻拍)

1944年底、1945年初,为了打通粤汉铁路,日军对粤北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从南北两面夹攻曲江。韶关在1945年1月中旬开始大疏散,广东儿童教养院系统所属院校迁往河源,上千名少年儿童在河源人徐蕙仪(徐七)等人的带领下艰难步行数百公里,迁往河源。

建设儿童教养院,救济战灾儿童

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与亲人失散的难童暴增。“现在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战灾儿童,其中有的是为了我们祖国的独立自由而牺牲的战士的遗孤,有的是被空袭炸死的父母的子女,有的是流离失所并被饥饿和疾病夺去生命的难民的后代。另外,还有成百万的儿童,虽然他们的父母还活着,但有的是战斗在前线的战士,有的是被日本侵略者赶出家园的难民。”1939年3月,宋庆龄发表了文章《救济战灾儿童》。

文章中说,“全国孤儿救济总会进行了艰巨的救济孤儿的工作……以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保存下来,并成为未来自由的人。”本着这样的信念,救济难童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1938年底,李汉魂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其夫人吴菊芳被任命为广东省新生活运动妇女工作委员会主席。在吴菊芳的努力和省赈济委员会、省妇女会的支持下,1939年8月,在战时省会韶关的曲江沙园村建立了广东儿童教养院。他们派出抢救队,深入沦陷区,闯过重重关卡,将一批批难童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由于解救的难童越来越多,儿童教养院规模不断扩大,陆续在粤北各地建立起7个分院和两个小学部。儿童教养院的学生7000余人,教师600余人。为了适应儿童教养院毕业生升学需要,1940年9月起陆续创办了江村师范学校及北江农工职业学校。

1939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的河源人刘寿榕,受聘出任设在曲江莲塘的广东儿童教养院院办实验小学主任(校长)。1939年冬至1940年夏,日寇妄图打通粤汉线,由广州北犯。敌机狂轰滥炸,局势骤然紧张。他曾几度带着孩子们疏散,北撤坪石,又转移连县等山沟,风餐露宿。不管环境多恶劣,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办学上课。

1940年,省妇委会将从沦陷区抢救出的难童中年龄在10岁以下的幼儿,安置在乐昌罗家渡的保育院。吴菊芳邀请河源妇女会主任干事徐蕙仪出任保育院院长。

徐蕙仪是河源县上角长塘路六角亭徐屋人,是河源县首位女留学生,1936年,徐蕙仪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吴菊芳认为她“热心、能干、负责任,是一位有领导才能的妇女。”(《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P198)

彼时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徐蕙仪,赶赴乐昌罗家渡。1941年,沙园三分院改为儿童教养院第七分院,徐蕙仪任主任,同事和朋友们称其为徐七。

沙园前临武江,江边建有厨房、宿舍、大礼堂、大操场、仓库、图书馆、工场、小农场,还有儿童邮局、儿童银行,江心沙有医务所,医务所设门诊部和留医部。这些建筑都用杉皮作屋顶,竹笪作墙,但配套齐全,是难童们学习、生活、劳动、训练和体育活动的场所。七院有5个教导区,每个教导区有学生200人,分为4个班,教师8人。第一、二教导区是高年级,三、四教导区是中年级,四、五教导区是低年级。

1942年的儿童教养院第七分院,新来了近百名从台山、开平侨乡解救出来的难童,个个骨瘦如柴,面无血色,长期挨饿,不少濒临垂死状态。

看着这些难童,徐蕙仪和工作人员含泪为孩子们更换衣服、理发沐浴,检查身体,抚慰他们深受创伤的幼小心灵。

徐蕙仪决定,先对孩子们进行医治,待到他们恢复健康,再编入各教导区的班级。她多次前往韶关的医药卫生机构,寻求更多的医药支援。她经常到医务所去了解病童的治疗情况,巡视病房,像慈母一样,给病弱儿童更多的关爱。恢复健康的难童,经过测验之后,按学历程度编入各教导区的各年级上课。

香港沦陷后,海外侨胞捐赠钱物来源断绝,救济机构的经费更困难,生活更艰苦,孩子们生癞疮,患皮肤病、疟疾和夜盲症的增多了。徐蕙仪忧心如焚,一面和医生护士商讨医治方法,一面去寻访民间验方、草药,用锅底灰蒸猪肝治疗夜盲症,取得了较好疗效。

单身的徐蕙仪将一腔母爱都倾注到了难童身上。在沙园七分院,老师们上课时是先生,下课后是家长,与学生同住同吃同劳动。平时,中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去犁市粮仓挑米,上山砍柴割草,开垦河滩耕地种瓜菜。空袭警报响时,教师带领学生疏散。晚上给孩子们查看床铺,为孩子挂蚊帐,盖被子。徐蕙仪和教师们与学生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几十年后,学生们回忆起老师们,都眼眶含泪,怀念他们共同的“妈妈”。

广州及省内许多地方被日军侵占,大批知识分子不愿被日寇奴役,纷纷离开已成沦陷区的家乡,到后方去,一部分到了河源当了教师,一部分到达韶关进入儿童教养院当教师。

对教职工,徐蕙仪也是关怀备至。1944年,她作为主婚人为5对青年教师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集体婚礼。这种大胆的移风易俗的举动,在战时对省会韶关影响很大。在徐蕙仪的支持下,七分院还邀请了著名作家巴金和部分知名音乐家来演讲、演出。

在徐蕙仪带领下,粤北难童东迁河源

1944年底、1945年初,为了打通粤汉铁路,日军对粤北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从南北两面夹攻曲江。韶关在1945年1月中旬开始全面大疏散,广东儿童教养院系统所属院校迁往河源。

对此,吴菊芳指示,尽量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不让一个学生受冻挨饿。选择小路,避开交通线,如果大家都选定了相同路线,要避免中途拥挤堵塞,尽量减少沿途给养的困难。

儿童教养院总院派出人员在大坑口、翁源、连平、和平等县沿途路口分别设站,疏散队伍。

数千人的步行,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少年儿童,最小的只有七八岁,还有病弱儿童、教职员家属,有即将分娩的女教师,其艰苦自不必说。徐蕙仪所在的第七分院,人数众多,有1100余人,学生年龄幼小,走公路容易被敌人追上。按照部署路线,第七分院取道经曲江以东的枫湾、隘子、坝子,翻越九连山到连平后再往忠信,目的地是上莞。他们走小路和山路,远离公路与城镇,以避开日寇的空袭和追杀。

1945年1月中旬,徐蕙仪带着第七分院师生到达枫湾。

为了保证全院师生都能顺利、平安到达河源,徐蕙仪决定将全院师生分为3个队,分批行军。第一队是先行队,队长带领一区队学生负责打前站,为全院的大队伍探路、借宿、购粮等,到达上莞后筹措全院的粮食、柴火。第二批是全院师生,其中有各年级中的病弱学生、2名临产的老师和在沙园刚产下婴儿不久的产妇符令娴老师。第三批是后行队,由教师陈广浩负责带领一区队学生,任务之一是暂留枫湾,等待由韶关船运公物来后,将物资运上岸并藏好;任务之二是帮助和照顾3名孕产妇老师和病弱同学行军。

徐蕙仪因是河源人,又是院主任,她决定打前站,率领先遣小组前往河源筹备1100多人的安置工作。

1月27日,日军侵占韶关后,枫湾危在旦夕,留在那里的病童处境十分危险。已走到连平县的徐蕙仪,在连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严兆龄、陈广浩、黄衡光3名老师率领一批学生,赴枫湾对病童进行抢救。

2月15日,3名老师日夜兼程赶往枫湾。2月19日,枫湾的师生开始疏散。其中,女老师符令娴仍在月子里,却不断地给大家打气,照顾其他孩童。他们穿不暖,只带了炒米做干粮,渴了就吃雪吃冰,饭不足以果腹,衣不足以御寒,幸而途中得到山民的帮助,这才逃到山下密林中。2月20日,救护人员带着他们撤离险境,历尽艰辛,最后走到了河源上莞。

九连山脉地处粤赣边境,最高峰有1254米。正当枫湾的师生历险时,第七分院的领队带着孩子们和教职员工,也在取道江西三南(虔南、龙南、定南)艰难地前进。九连山崇山峻岭绵延不断。他们行军时,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山路崎岖,队伍每前进一步,都要花相当大的气力。队伍从广东境的南麓登山,翻山费时一整天。到达北坡时,天正下雪,被称作鱼眼雪的雪粒打在身上,有时雪水还从脖子流到背上,冷得让人直发抖。直到傍晚,才到达北坡山麓江西境内。

1100多难童在上莞复课

1944年,广东省第三保育院从和平彭寨迁徙佗城南山寺, 有孤儿150多人(包括龙川县贫苦幼童10余人),经费由省民政厅拨给,1946年5月迁回广州。

徐蕙仪所在的第七分院师生,也离开了连平,经忠信到达上莞,住进了院部借用的土围子、旧祠堂和民房。师生们修葺房舍,作为课室、宿舍与厨房。

在上莞,没有凄厉的警报,没有隆隆的炮火,没有随时丢掉生命的危险。大家安定下来后,开始复课。徐蕙仪安抚着师生的心,恢复着教学秩序。第七分院的歌咏队也活跃了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短期训练,还参加了河源县师范学校、中小学校学生大联赛,获得了冠、亚军的好成绩。

奔波途中,在供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徐蕙仪毅然收留了10多个陷于绝境的儿童。到上莞后,她又吸收了一批失学孩子到第七分院插班免费读书,并赠送课本、文具。

在动荡的局势中,儿童教养院的经费、粮食、医药、物资都极其紧缺,徐蕙仪举步维艰地当好了这1100多人的“家”。她经常奔走于河源、梅县、平远之间,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

纯朴的上莞人很是同情这些逃难而来的孤儿,慷慨地借出床板、家具等给他们使用,还在过节时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

但在1945年5月,日寇攻入河源,省政府驻地龙川形势危急。刚安顿下来的5所院校,又面临极大威胁,总院命令各院校立即觅地疏散。

即从彭寨穿东水,便下惠州向广州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消息传到上莞,师生们又哭又笑,唱歌、敲击手边的口盅、面盆,放鞭炮,组成队伍从这个村游行到那个村,尽情狂欢。直到半夜,儿童教养院的师生还在畅谈,憧憬着回到广州,回到家乡,尽享太平盛世的幸福日子。一个教授在彭寨地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朗读了他改写杜甫名句的诗句:“即从彭寨穿东水,便下惠州向广州。”

1945年11月,徐蕙仪在河源县政府的协助下,将广东儿童教养院第七分院从上莞迁到河源县城黄家祠。

在上莞生活了将近1年的师生们,依依不舍地与结下深厚情谊的乡亲们告别。

在河源县城家乡,徐蕙仪一边安排师生正常上课,一边派人到广州筹办搬迁事项;同时组织师生加紧排练大型多幕话剧《国家至上》,以作答谢演出。

1946年元旦,河源庆祝抗战后第一个没有炸弹声和枪炮声的新年。曾在儿童教养院当教师,后来曾任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的张云记得,在中山公园戏台上,第七分院师生排演的《国家至上》话剧演出了,尽管服装、道具、布景都十分粗陋,但演员们表演投入,情感真挚,打动了观众,多次谢幕后,观众掌声才渐渐平息。

1月底,河源的一支船队,满载着第七分院的师生员工,顺着东江,驶向惠州、增城,南归广州。

东江之上,满载学子的船队浩浩荡荡。七分院回去的水路并不太平,当行至河源与惠州之间的河面上时,突遭土匪袭击,机枪从岸上往船队扫射,企图抢劫,幸得复员部队还击,才保护了第七分院的安全通行。第七分院到达广州后,顺利入驻古建筑群——广州南岸环翠园。

■本报记者 凌丽

历史资料来源:《香港华字日报》《香港工商日报》《龙川县志》《紫金县志》《河源文史资料》第6辑、《烽火岁月的丰碑:广东儿童教养院院史回忆录》《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等。

    上一篇:老隆1942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