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前传——
“和平团”的诞生
■河源客家文化公园里的黄汉廷塑像本报记者 凌丽 摄
■开赴淞沪抗战前线的兵员 (资料图片)
■黄胜庸 唯一一张留下来的老照片,摄于1932年淞沪抗战前后。(翻拍)
开篇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散尽,岁月荏苒,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的深处。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四年浴血抗战,万千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河源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燃起了炽烈的抗战烽火,涌现出许许多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淞沪抗战“和平团”、东江纵队、“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一个个人物、一起起事件,矗立成历史的丰碑。
今日起,本报全媒体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河源抗战印记》系列报道,以历史为墨,勾勒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英勇篇章,让沉寂的遗址、沉睡的文物重焕生机,让青春的心灵与先辈的英魂共鸣,共同重温河源儿女用热血谱写的抗战壮歌,追寻河源大地上永不磨灭的抗战印记。
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的淞沪抗战,无疑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在这场激烈交锋中,国民革命军19路军60师第119旅第357团决然插入敌阵,以钢铁般不可撼动的意志,与上海守军一起,浴血战斗一个多月,打死打伤日本侵略军1万多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57团有不少广东和平籍将士,因此有“和平团”“和籍团”之称。此一役,和平籍将士伤者甚多,牺牲者50人。由于357团在战役中展现出的超凡战力、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团长黄汉廷获蔡廷锴将军亲令褒奖。全团被记大功一次,并被授予宝鼎勋章。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再次回首这段历史,357团的勇毅依然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已深深镌刻在抗战史册之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
1
357团和平招兵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广东和平县三民乡(今阳明镇)丰道村,刚满27岁的黄胜庸,与他的妻子、大女儿和刚刚1岁的二儿子黄林桐作别,跟着他的叔父、不久后升任国民革命军19路军60师357团团长黄汉廷,和数百名年富力强的乡亲兼战友,出发前往遥远的上海,去抗击入侵的日本军队。他知道,这一去,不一定能够活着回到家乡。
357团的数百名兵士,基本上是和平县人,因此人称“和平团”。团长黄汉廷,是“和平团”的灵魂人物。
黄汉廷,字卓洲,和平县阳明镇人,生于1892年9月。15岁在县城保和酒店做了3年小工,18岁出门远行,立志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广州参加了新军。在护法战役中建立了功勋,晋升为排长。
虽然当了几年兵,黄汉廷毕竟还是个年轻人,而且只上过几年私塾,读书不多。但他很上进,努力考取了护国第2军林虎将军在广州北校场办的讲武堂。毕业后,他到粤军第1师陈铭枢部第4团任排长。
1925年,在陈铭枢的指挥下,黄汉廷参加了东征讨伐陈炯明之役后,升为连长。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陈铭枢部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0师。黄汉廷升为第29团少校营长。随后在讨伐邓本殷部战役中立下大功。
1929年8月,黄汉廷升为广东独立第2旅第2团中校团副。不久,在惠州泰美战役时调任该旅司令部中校主任参谋。
1930年春,广东独立第2旅改编为陆军60师。蔡廷锴任师长,升黄汉廷为该师237团上校团长。1930年8月,广东的60、61两师,在蒋光鼐率领下,北上山东、河南,击败阎锡山等军阀后,扩编为19路军。60师师长蔡廷锴升任19路军军长,蒋光鼐任19路军总指挥。是年冬,调驻江西,后调驻京沪,准备抵抗日军的侵略。
“和平团”后来参加淞沪抗战,立下大功,可追溯到此时。而这时候,龙川人黄强,也被委派到19路军任参谋长。正当黄强第一次任职海南时,日本侵略者蠢蠢欲动。1930年,黄强被召回广东省城,接受了另外一项任务——培养军事后备人才。他此时的职务是广东保安处处长,兼19路军教导队主任,训练干部千余人,随时用以补充19路军及训练保安队四团干部。
在随后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这批受训干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淞沪抗战名将翁照垣、张君崧等,都是黄强任保安处长时的团长。次年,黄强因开辟公路有功,升任行营军路工程处处长。1932年,调任19路军参谋长。
因19路军扩编,蔡廷锴让时任某师参谋的黄汉廷回和平招募新兵,组成了237团。不久,该团按新制改称为第119旅357团。因为这个团和平人最多,所以又有“和平团”“和籍团”之称。
黄汉廷的招兵站设在江西龙南。在和平发动串连后,新兵往龙南报到。招足一个团后,先在江西赣州训练,后调江苏苏州等地驻防。周刚如(1896年—1953年),也在这时与黄汉廷一同回到和平招兵。
周刚如又名周南强,和平县贝墩镇三多村人。1928年,周刚如加入哥哥周南煌所在的粤军,后投在蔡廷锴军麾下,任60师178旅357团3营营长。由于黄汉廷的赏识,周刚如很快晋升为少校营长。周刚如善于体恤部下,处事公正,非常受部下拥戴。黄汉廷、周刚如的招兵活动,至少持续到1931年四五月间。
在这段时间,和平人黄德俊和几个同村青年去岑江赶圩,看到街头贴着第19路军的招兵告示,念着上面的激奋人心的词句,黄德俊当即与那几个青年一同投军。当时,除了杀敌御寇、报效祖国,黄德俊同时还想着:在部队里,起码三餐温饱,不必像在家那样忍饥挨饿。
于是,第二天,黄德俊辞别了亲人,带着年仅15岁的小弟黄彩,踏上了应征的道路。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江西龙南,在招兵处报了名。
跟着大部队,黄德俊步行至江西九江接受集训,与小弟一同编入19路军第60师第3团第3营第9连,开始了紧张的军事训练。
当年才十八九岁的叶青,见黄汉廷回乡招兵,就应招从军,被编入357团3营8连。后成为中尉的曹学容比他们更早参加19路军。1930年夏,曹学容在江西龙南随军,编入黄汉廷招募的补充团,在团部当勤务员。
1930年夏,经过近两年的招募,黄德俊、周刚如带领500余名新兵全部编入黄汉廷部。其中,周刚如营所率的3营和平人最多。
据叶青后来回忆,357团多是广东人。3营和平人占多数,8连差不多全是和平县人。1营有300多人,1连100多人。
由于19路军多为广东人,日军非常仇恨,见到街上带有“广”字号的店铺,一律焚烧。当时,只有19岁的龙川人张克明,参加了中山大学北上请愿团,跟龙川籍同学黄士崇等4人随一大队人马坐船北上吴淞口,停在黄浦江边。在船上,4名龙川籍中大同学听说19路军参谋长黄强是龙川同乡,都备受鼓舞。
体格健壮的叶青,当了半年多兵后,被升为副班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革命军19路军在赣州体育场举行全军誓师大会,军长蔡廷锴作了抗战动员讲话:“国难当头、外侮日迫,山河破碎。我军人,卫国守土有责,应抓紧苦练杀敌本领,随时应召歼灭入侵之敌,报效祖国。”
说毕,蔡廷锴振臂高呼口号,全军将士齐喊:“全民族团结起来,枪口对外!”
怀着救国之心,500余名和平勇士日夜苦练杀敌本领。
2
“和平团”布防江南
1930年代的上海,已是一个现代都会。
1931年11月,在侵华日军将领土肥原贤二等人的策划下,清朝逊帝溥仪,被挟持到沦陷区东北。在黄胜庸出发后的第三个月,即1932年3月,溥仪在伪满洲国执政。
1932年,12岁的上海才女张爱玲在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这段时间,国民党领导者蒋介石,经历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下野,仅仅6周后,又入主中枢。
此时,黄汉廷率部驻防于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其中,周刚如所在60师119旅,布防于京杭一带。
当然,出生于岭南偏远小镇的黄胜庸,这位前清秀才的儿子,不一定能看清这些时势。他比“和平团”士兵到上海的时间要晚一些。踏上上海地界的黄胜庸27岁,肩上背着竹斗笠,扛着长枪。上海摩登画面,让他仿佛到了当时的英租界香港。1927年到1928年,他常常来往粤港两地做生意,同时为军队购买枪支弹药。
在黄胜庸和他的乡亲们到来之前,怀着狼子野心的日本鬼子就进行了挑衅。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驻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与女间谍川岛芳子策划,于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5人向马玉山路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田中操纵流氓汉奸乘机将2名日僧殴成重伤。后来,日方传出其中1人死于医院。以此为事端,日方在上海制造了多起骚乱事件。1932年1月22日,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发表恫吓性声明,以保护侨民为由加紧备战,并从日本国内向上海调兵。
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16团接替第19路军防务,但日方却在1月28日,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不待答复,即于当晚突袭闸北。
3
500和平将士出征淞沪
在战斗力上,驻上海日军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武装日侨4000余人,共约6000人,有飞机40余架,装甲车数十辆,另有海军舰只23艘,游弋在长江口外和黄浦江上。
中国方面,有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
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兵力多于日军,但武器落后。所以,对这场战役,日军极其自信。自负于精良装备的海军陆战队盐泽少将,放言4个小时攻占上海。
1月28日,正是农历腊月廿一,严冬。
23时30分,日军分三路突袭闸北,向第19路军翁照垣部袭击,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
我驻军依照总部规定,当即给予还击,双方发生猛烈巷战。此时,日军用铁甲兵20余辆为前导,分兵5路从闸北各马路口进犯。蒋光鼐、蔡廷锴、戴戟3人星夜步行经北新泾到达真如车站,设立临时指挥部,命令后方部队迅速向上海推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的黄强曾和戴戟戏言:“宁愿战死,也不愿与小鬼子磨牙累死。”
29日天亮,日军出动飞机助战,在闸北、南市一带滥肆轰炸,战火逐渐扩大。但在我军坚强抵抗下,敌军各路进攻均被击退。
19路军将领随即通电全国,表示誓死保卫国土:“暴日占我东三省,版图变色,国族垂亡。……炮舰纷来,陆战队竟于28日夜12时,在上海闸北登岸袭击,公然侵我防线,向我开火,业已接火。光鼐等份属军人,惟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卫国守土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以丧失中华民国军人之人格。此物此志,质天日而昭世界。炎黄祖宗在天之灵,实式凭之。19路总指挥蒋光鼐、19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叩。”
通电发出的同时,黄汉廷奉命率357团赶赴前线,在大场镇构筑工事,并担任浏河的警戒。
和平500余名勇士,随军出征。他们已抱定必死之决心,踏上战场。
寒冬腊月,黄胜庸穿得很少,在响彻夜空的枪声和爆炸声中,他也没觉得冷。
这一夜,已近年关,炮声枪声如同鞭炮声,上海市民彻夜难眠,如同守岁。闸北、天通庵车站等处一片红光,江湾许多民房被焚毁。
等到白天,上海难民拖儿带女,扛箱抱包地跑过苏州河上的桥,向租界逃难。
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被任命为军事委员长,统管“对日作战”,并发表“自卫宣言”“告全军将士书”等文告鼓舞士气。
黄汉廷率上校营长周刚如等和平勇士及其他将士,于29日奉命率部调赴前线增援,周刚如随60师赶赴大场镇一带布防、应战。
(本文主要依据资料:《和平文史》第4辑、第8辑、第12辑,《河源文史资料》第7辑等)
■文: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