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岩疆初见汉时冠

——明末九连山里的连平州城建设

2025-02-23 11:29:18 来源:河源日报

hyrbs0223001_002_01_s[1].jpg

■清雍正八年(1730年)绘制的连平州城全图。

 hyrbs0223001_002_02_s[1].jpg

■连平孔庙前的石狮。摄于1904—1920年期间。

连平,是今河源现辖县区里唯一曾做过州的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始建连平州(属散州)。当时,连平州辖河源、和平两县,隶属惠州府。河源、和平隶属连平州的时间很短,明亡清兴,入清后便未再属连平州。清朝,河源县属惠州府辖,是惠州府属的中心地方。宣统三年(1911年),连平改州为县。

在雍正《连平州志建置志》中,从最初州城选址、建设情况、建筑材料收集、建城过程、建城时间、城市规模以及建州之初的人口和生活情况都有记载。牟应受等官员亲自参与,从选址、设计到施工,历时约两年。

连平州的建立是明清粤北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举措,通过军事控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有效稳定了九连山区的社会秩序。州城布局与建筑技术体现了明清边疆城池的典型特征,其选址与防御设计对后世岭南城镇规划影响深远。至清代,元善镇因商贸兴盛成为粤赣边界重镇,延续至今为连平县治所在地。

州治选址周陂即今元善

连平州城所在地元善镇,这座古老的城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见证了连平地区的发展与前行。从“诛茅伐树,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宫墙、街巷市肆,罔不克安厥宅”,到现在的县城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将近400年的时间。

建州之初,连平州直辖区实行图、甲制。设4图,辖40甲。惠化图:辖10甲,即今元善、上坪、内莞、九连等地。忠信图:辖10甲,即今忠信、油溪、高莞、大湖、绣缎、莲塘等地。长吉图:辖10甲,即今隆街、溪山、田源、崧岭等地。银梅图:辖10甲,即今陂头、贵东、贵联等地。

连平州城的选址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实地勘测。当时的官员们如广东巡按御史钱守廉、两广总督熊文灿及惠州府理刑推官吴希哲等官员进行过实地考察,尤其是钱守廉,他们对比了多个地点,最终选择了惠化图的周陂,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一是位于九连山腹地,扼守粤赣交界咽喉,是连接广东与江西的战略要冲,便于与外界联系,对于州城的经济发展、人员往来以及物资运输都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其地形环山带水,易守难攻,可利用天然屏障加强防御,兼具军事防御与行政管理优势,有效控制九连山地区的流民与盗匪活动。另外,这里“山环水合,一望平田,大小相宜”,被视为风水宝地,寄托了人们对州城未来的美好期望,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百姓安居乐业,州城繁荣昌盛。

连平首任知州牟应受,字子咸,又名元善,贵州省安顺府贵筑县人,拔贡出身,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到任,十二年(1639年)卒于任上,葬于连平州城北马口头岭。任职四年间,政绩卓著,深受连平人民爱戴和敬仰。为永远纪念这位为连平人民鞠躬尽瘁的知州,后人将连平州治所在地改名为元善镇。1966年5月曾改称红阳镇,1982年6月复名元善镇。

元善镇位于县境中部,东邻忠信,南依溪山,西靠陂头,北接上坪。下辖15个行政村(醒狮村、前锋村、警雄村、新龙村、鹤湖村、东联村、密溪村、增坝村、河坝村、江面村、留潭村、东河村、邓村村、石龙村、大埠村)和5个社区(城东社区、城西社区、城南社区、城北社区、南湖社区)。

建城经费由各级官员捐银

地址选定后,因为建州事还要走流程,州城的建设便同步进行。州城始建于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次年十二月主体完工。后续修缮持续至清初。

整个建城过程井然有序,分工明确。南赣巡抚钱守廉、惠州府理刑推官吴希哲等官员积极参与其中,负责总体规划和协调,长宁(新丰)知县陈国正负责统筹主持督造建城之事,永安(紫金县)知县牟应受主持均田赋、清丈土地之事,惠州府推官吴希哲督工。采用“分段承包、官民协作”模式,动员当地民众与工匠参与建设。

建城第一项要紧事务,是经费问题。建城费用来自官绅的两万余两捐银。有司号召各级官员捐献钱财,监察官员、郡守县令、参游卫所(军队编制相关)等官员都踊跃捐献,仅仅一个月就捐献了将近两万银。熊文灿捐献俸禄赎回金2000两,陆同礼捐献俸禄赎金500两,钱守廉捐献俸禄赎金1000两,并且藩臬司(地方的监察等部门)道府县以及总戎参游(军队里的官员)以下的官员,总共捐献了一万四千二百七十两,又设法募集了八千八百七十余两。最后建城计花费二万余两,没有耗费官府的一文钱,更没有骚扰百姓的一粒粮食。

钱粮大计任人有方,一毫不能扰民

虽然是个新建的州城,那官职却是实打实的,那些等着空缺官职的人,像鹜鸟追逐食物一样盯着这些职位,以图谋取私利。越是谋取私利,建城就越没有成效。在兴建工程过程中,向上容易滋生冒领功劳或者钱财等弊端,向下容易给百姓带来骚扰。而新建城民心未稳,一旦对百姓骚扰,容易再激起民变。

选拔能真心实意、彻彻底底地把事情办好的人才,是杜绝弊端和骚扰的关键。推官吴希哲和县令陈国正因此用心谋划。陈国正挑选了监生叶畅,放手让他去做钱粮事务。叶畅品行高洁,不被世俗污染,才能出众,心思细腻,尤其擅长管理钱粮收支。为让叶畅指令顺利执行,陈国正不让官府的小吏和差役插手,即便有其他官员委派人来催促监督,也只负责催促监督,不干涉钱粮事务。

监生叶畅也完全不负陈国正的信任。他总理巨细收支,粮银安排妥当,千百名工役,都能听他的话,好好出工效力,而无冒工惰工之弊。人们都对叶畅很表赞许,认为他精本以慎,廉济以公,劳苦功高。

除了叶畅,其他官吏也多能克守奉公,积极奔走,如任满巡简林鸣凤,候任巡简章益卿、孙秩,经历朱家燧等,他们丝毫没有干涉钱粮之事,惟以稽督勤惰供奔走,无分毫索润,竭日夕之勤劳。

周边各地县令齐来助力

来自各地督工的县令、官员,俱都克服艰苦的环境,勤勉工作,共襄连平州城建城大计。

长宁知县陈国正善于用人,能清查弊害、杜绝冒领(功劳或钱财等),恩德广布,威严施行,功绩卓著,教化融洽,改变了最初人们嚣闹、抵触、观望的心态,而积极响应、齐心协力参与到建城工作中来。他搭建简易房舍,自己带上米菜,和工役们一起在野外住宿,风餐露宿,激发百姓积极做事、投身工程的积极性,当地百姓便逐渐忘记最初的抵触而变得亲近,不知不觉间就接受了建治之事。“镇之以静,字之以诚”,借着修筑土城这件事,鼓动长宁县的夫役带头干活,让翁源那边也积极响应配合。工人们每天的饭菜,按照工程进度供应,工钱也合理发放。工役们受到鼓舞,积极性高涨。

而九连地区的乡绅们看到这次工程没有惊扰百姓,处理恰当,都心悦诚服地参与进来,齐心协力修筑砖城。梁才兴、梁承万、谢诚政、谢万象、谢世远、谢朝回、卓兴万、周万朝、邱世兴、刘世远等九连地区的大姓家族,各自带领家中壮丁协助工程建设。

烧制石灰的窑工以及木匠、石匠等工匠都是从江右、东莞召集来的。十月农事结束后他们聚集过来,都按照普通民工的标准发放工钱,没有留难也没有额外的索取。众多工匠都积极努力干活,从冬天一直到春天,天气严寒,雪大、寒冷、雨多,但工程没有停歇。所以关于修建官署等工程的完成情况在完工当日再续报,而城工全部完工则先行上报。

惠州府推官吴希哲负责监督查看工程的完成情况,从工程开始到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谋划,督促施工时也非常严格,收支方面亲自仔细核算到每一分一厘,反复恳切地告诫约法三章,各种吏民的弊端都被杜绝。

至永安县知县牟应受、河源县知县方秉正、翁源县知县毛懿,则割壤共治之成事,调役协赞之殷勤,奉公著劳,殿邦协策。牟应受“丈勘贼田,履亩清查”,把土地丈量工作做得又细又好。牟应受极好负责协调资金和物资的调配,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牟应受在《连平州志》中描述了建城时的艰辛和自己的努力,包括“诛茅伐树,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宫墙、街巷市肆,罔不克安厥宅”。

因地制宜收集建城材料

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建城各项工程都在精心的管理下大功告成。

州城具体施工中,工匠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他们首先根据规划确定了城墙、街道、房屋等的布局。然后,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了官署、学宫、城隍庙等重要的建筑。城墙的建设尤为艰辛,工匠们齐心协力,用基石打牢基础,用砖石砌起城墙,历经数月的努力,一座坚固的城墙逐渐形成。

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的采集和运输是个大难题。为确保建城材料的充足供应,官府采取了多种收集方式,通过征收赋税的一部分用于购买部分材料,同时鼓励地方百姓和商人捐资提供材料或以物易物。

在木材的采集上,选派了熟悉山林的百姓在附近的山林中砍伐合适的树木,经过精细加工后运往建城工地。石材则从当地的石山上开采,砖瓦、石灰则就地烧造,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搬运过程中,工匠们运用了传统的绳索、撬杠等工具,克服了重重困难。对于其他建筑材料,如砖瓦等,部分由本地制作生产,部分从周边地区采购而来。

建城过程中,能工巧匠甚至风水先生都云集在附近,在城外葺寮结肆,人烟已慢慢聚集了起来。

明崇祯七年十二月建成的州城规模初具,周长约六百三十五丈(2116.7米),城墙高达二丈一尺(7米)、厚一丈六尺(5.3米),雉堞1159个、炮台5座,为砖石土混合结构。城墙依地形而建,东临九连山,东、南、西、北面各建一城门,东曰镇连门,南曰玉骢门,西曰望英门,北曰起凤门。东、南、西城门分别建有内外城门及城楼。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官署有序,学宫庄严,城隍庙肃穆,中为州正堂,左捕衙,右库仓,东为文庙学宫,公署稍前。东南为分司,西北为祝圣殿,西南为城隍庙,城外东南为演武场,逐渐形成了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城市格局。

自崇祯六年十月始建,至次年十二月建成,连平州城的建设只花了一年多时间。此前和平、长宁建城以二三载计,河源新城更是以五年计,连平州城花费少而建设快。

连平州城后来经不断扩建,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时已初具规模,城内建有州署、学宫、书院、府第、祠堂、店铺等建筑。以州署门前小广场为中心,建有通往东、南、西城区的大街3条,均为长360米,宽6.9米,城区总面积0.36平方公里。

建州初期,在蛮烟瘴疠中砥砺前行

连平州城建于山中,最宜守御。崇祯七年十一月,连平县改为连平州建制,此时连平城墙衙门公署也已竣工,牟应受正式调任连平州首任知州。他在《公署》一诗中感叹道:“百雉方新似玉磐,岩疆初见汉时冠。”

当时连平州“蛮烟瘴疠、俗犷民顽”,经济落后,土地荒芜,城郭未立,民智未开,百姓的生活方式较为传统和简朴,居住的多为简陋的茅屋,居住条件较差,生活极为艰苦。建州之初,全州仅登记“男妇2300丁口”,其中男子成丁九百九十九丁,妇女一千三百一口。人口稀少且分散,深山地带多未开发区域。男子多务农,部分从事烧畲(刀耕火种)、伐木等粗放生产。由于农业生产力较低,粮食产量不固定,百姓常常面临温饱问题。同时,教育资源匮乏,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连平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大宗货物运输依赖水路,陆路仅有崎岖山道,商贸规模有限。

连平州城在最初的建设中,展现出了一种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的精神。从选址到建成,每一处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心血。尽管建州之初人口稀少,生活条件艰苦,但这座城池却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连平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物质依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进步。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连平建州决策始末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