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河源国家高新区“软硬”兼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发展新态势 书写时代新答卷

2024-12-18 11:49:02 来源:河源日报

■河源金三维智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王亚娇 摄

■河源国家高新区强化“链式”思维,加快推动机械与模具产业向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延伸。 邓宇权 摄

■乔丰科技实业(河源)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投产,二期项目已完成总工程96%。邓宇权 摄

■河源国家高新区抢抓深圳发展“飞地经济”政策机遇,谋划推进深河产业转移合作落地落实。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从招商引资到“择商选资”,从重“数量”到更重“质量”,从“看产值”到“看新质”……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坚持制造业当家”工作要求,根据市委大力打造“1+3”产业集群工作部署,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机械与模具产业“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下游零配件”的完整产业链,向“高”而攀,循“新”出发,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河国际模具城,吸引了一大批模具产业企业集聚落户,不断推动机械与模具产业聚集发展,绘就产业高质量发展壮丽画卷。

数据显示,河源国家高新区现有机械与模具企业53家,占园区企业数10.8%。今年1至11月,机械与模具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24.4%。


乘势而上 打造项目落地“强磁场”

模具产业素有“工业之母”之称,是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支撑,与之相辅相成的机械产业,同样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牙刷、小家电,到汽车、医疗设备,再到飞机、航天器……这些产品的生产制造,都离不开机械与模具。

河源市华益盛模具有限公司由深圳市华益盛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大型精密模具及汽车模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客户有宝马、奔驰、奥迪、保时捷、比亚迪等。该公司曾获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是中国百强汽车模具企业。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于2021年年底竣工投产,二期于2023年12月底投产。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税收5000万元。据统计,2023年,该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628.9%;今年1至11月,实现工业总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275.2%。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加速盘活现有经济存量、注入发展新增量的“关键举措”。

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不动摇,聚焦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三大主导产业,紧盯各类“链主”企业及“补链、延链”配套企业,广撒网、精对接、优服务、强落地,以高水平招商引资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持续攻坚引进主导产业龙头及产业链配套项目,为全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1至11月,新落户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2个;参加、组织(协办)大型招商推介会、行业发展大会、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会等活动16场次。

河源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持续对接省工业园区协会和省产业协会,同时加强深河联动招商机制建设,加大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南、华中、华东等地区的招商力度,持续扩大招商项目“朋友圈”。目前,高新区正积极创建广东省机械与模具特色产业园。

应势而动,乘势而上。18日,河源国家高新区举办2024年第四季度经贸活动暨深河合作园区模具产业招商推介及供需对接会,百余名机械与模具行业企业家和商协会代表参加,这将进一步扩大高新区机械与模具产业项目落地“强磁场”。


聚沙成塔 延伸产业集群“发展链”

今年1月,河源金三维智造有限公司【下称金三维(河源)】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记者近日走访该企业基地时看到,数十台机械在不同的厂房内运转,工人们专心致志地对产品进行热处理、精加工、表面处理等工序。据该公司副总经理白德双介绍,金三维(河源)基地专注于汽车配件、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模具产品生产,每个月的产值约2000万元,未来将成为金三维集团公司旗下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

金三维(河源)项目投产不仅是其母公司迈上新台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河源国家高新区推动发展机械与模具产业结出的又一硕果。

龙记金属是全球第三、亚洲最大的模胚龙头企业,华益盛是国内汽车保险杠模具龙头企业,乔丰科技是国内汽车导航中控面板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鹏准模具是国内汽车双色模具领先企业……河源国家高新区强化“链式”思维,以“链式”招引聚动能、“链式”改造促升级、“链式”服务育沃土,加快推动机械与模具产业向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延伸,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从高新区模具产业链条分布情况看,园区模具产业链主要集中在模胚和模具配件制造方面,包括模胚、模具配件、冲压模具、铸造模具和模具后加工等企业,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聚集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园区还借鉴东莞长安模具城的成功经验,规划建设河源国家高新区模具加工中心、检测中心、试模中心、模具零配件集散中心等产业配套项目,为机械与模具产业多个重点生产环节提供平台支撑和技术支持。

如今,占地2.3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左右,主要建设包括6栋厂房的高新区模具加工中心项目即将建成,该项目将聚集模具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推动机械与模具制造向附加值高、产值大的下游零部件生产环节延伸,促进园区机械与模具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同时,高新区模具城配套及模具交易市场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中,该项目建成后,将为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提供配套齐全的住宅、公寓以及配套商业出租服务,为落户模具城片区的企业创造更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加速推动高新区机械与模具产业集聚发展。

此外,河源国家高新区抢抓深圳发展“飞地经济”政策机遇,按照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开发运营深河合作园区,总规划面积11.61平方公里,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为基础,谋划推进深河产业转移合作落地落实。


精雕细琢 深耕园区经济“责任田”

10月11日,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与交通银行河源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为企业畅通融资对接渠道提供资金“及时雨”。

11月8日,河源国家高新区华南理工大学“人才飞地”揭牌,这是高新区大力引进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将进一步推动高新区资源优势与高校人才、科研技术优势相结合,探索建立校地合作新机制,为政产学研互助发展搭建平台,助推高新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协同发展。

11月23日,《河源国家高新区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园区认定的持卡人可在政务服务、商事登记、税务服务、人才入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候鸟”交通补贴、住宿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十一项内容中享受相关政策待遇,持续提升园区人才服务水平,营造优质、开放、高效、便捷的人才发展环境……项目、企业之所以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离不开当地政策、金融、服务等支持和保障。

今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此破解科研机构专利转化难等问题,推进“小升高”以及高企培育工作。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强与源城、东源的沟通协作,统筹协调主平台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完善主平台联席会议制度、主平台资金产业投资基金部分分配方案和管理方案,加快推动主平台项目建设。通过设立“一会三专班”,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落户、动工、竣工、投产,助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发展订单、贯通产业链条。推动资本招商精准施策,继续完善和用好已成立的产业引导母基金,创新“产业基金引项目”模式,打造“基金+项目+产业载体”的一体化生态链。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肥水。河源国家高新区打出要素保障“组合拳”,将园区划分为14个网格,服务园区480多家企业,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让企业舒心抓生产、安心谋发展。


共建共享 合力构筑幸福“生态圈”

近日,河源国家高新区“两馆一中心”在前期试运行的基础上,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前三日,进馆人数就达1.1万人次,成了园区居民新晋“打卡地”。

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创新则推动经济发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难题,涵养现代城市文明,合力构筑幸福“生态圈”。

今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推动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增设急诊科,进一步满足高新区企业员工及周边镇村群众的就医需求,保障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医疗救治;启动模具城南片区兴工路、新陂路、祥和路、和谐路等四条道路的配套升级工程,完善交通路网;全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环境;改善社区民生、解决群众难题,不断提升园区居民幸福生活品质。

在推动绿美生态建设中,河源国家高新区印发《河源市高新区绿美生态建设活动工作方案》,以“广泛播绿”“见缝插绿”为主线,全面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营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园区绿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完成143家企业绿色升级项目。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步履铿锵,一往无前。河源国家高新区正以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姿态,持续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等“四个年”活动,纵深推进招商引资等“八大攻坚战”,全力以赴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主平台建设、跨江融合发展、省级水饮料及食品特色产业园创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动园区内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争做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中勇挑大梁、勇当标兵。

■本报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李晓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谢彦 蓝星


    上一篇:荒陬之地的开拓者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