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摩崖石刻见证一段历史

——俞大猷平定李亚元

2024-09-08 09:05:00 来源:河源日报

909a7fc3119df67b1352c408a3b5d4e7_hyrbs0908001_002_01_s.jpg

■400多年前俞大猷留下的摩崖石刻

■文/图:本报记者 凌丽

在明中后期河源周边发生的多次动乱中,有一场由明代名将俞大猷平定的李亚元之乱。俞大猷在平定后留下了一块摩崖石刻,至今仍保存在今源城区源西街道附近的望郎回山上。

望郎回是一座险峻的石山,属丹霞地貌,山色赤褚,虽仅有80余丈高,但四周陡峭,攀登不易。据清同治版《河源县志》记载,望郎回原名密石。

望郎回有一个凄婉的传说,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探访。然而,山上尚未开发,仅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树木茂密,杂草丛生,攀爬十分艰难。

从山脚仰望,山腰石壁上隐约可见字迹。没错,这是俞大猷在1566年平定山贼李亚元后留下的摩崖石刻。石刻内容与1983年在连平县田源镇发现的水西摩崖石刻基本相同。

据《惠州府志》记载,“河源贼”李亚元占据长吉都,作乱七年。俞大猷率军剿灭十余个巢穴,擒斩李亚元等两千余人,最终平定了叛乱。《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记载:“大猷使间携贼党而亲捣其巢,生擒亚元,俘斩一万余人,夺还男妇八万余人。”

无论是擒斩两千余众还是一万多人,都证明这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持久战。

1

吴桂芳和吴百朋讨伐“河源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以李亚元为首的“各贼”自“以盗矿倡乱,转相煽诱”,联络广、韶、惠三府河源、翁源、龙门、英德及从化、和平六县,“为巢二百余所,有众四万余人,附近郡邑千里之间,屠戮焚掠,惨不可言”。与其同时起事的,还有伍端(花名花腰蜂,彼时已被平定)的余部王西桥“出劫东莞,杀百户王诜、典史萧承令,执郭文通、于永平”;长乐人苏继相,与其叔苏琏、兄苏继春“以盗矿聚众为盗”,苏继相“纠其党三千余徒,据揭阳之黄寨为巢,号天一大王”,吞并周边盗贼五六千人,“攻城掠村,阻绝通衢”。

李亚元的手下,多是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的逐利者,为了采矿不择手段,人数常常达到数千。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徒劳无功,一无所获;一些人得不偿失;还有一些人则因为矿藏枯竭、资金耗尽,各自的初衷都未能实现,于是纷纷散去。由于没有办法维持生计,他们便开始萌生盗窃的念头。起初,他们趁人不备进行抢劫,每次都能得手。久而久之,他们公然大肆劫掠,势力日益壮大。

于是,河源、长吉等地的盗贼,如李亚元等人,聚集了数万之众,在各县之间出没,流窜抢劫,千里之内都遭受其害。这场祸乱延续了十几年,被杀被掠的人口数不胜数。

李亚元何许人也?广东山民,生活在新丰、隆街一带,与朱廷福等聚众数万,分别以长吉(今连平县隆街镇)十八洞为巢,活动范围包括河源、龙川、翁源、英德等地,作乱历时约十三年。

按《广东通志》载,有博罗人李氏,年二十嫁与周德高,育有一女。嘉靖间,河源贼李亚元流劫,掳李氏至元冈,欲污之。李氏先将贼暂时骗过,转眼便背着幼女投井而死。这只是其中一例受害者的情况。

清乾隆版《河源县志》记载,李亚元、朱廷福等马蹄过处,“流毒甚惨”,开始时以截谷为名,慢慢发家,又到现在的源城区上角、下角等地做坏事,还打算攻打河源城。他们选择了五岗险要的地方据为巢穴,联系长吉的盗贼,声势愈壮。当地官兵没法清剿,只得奏报朝廷。

面对这样的局势,明朝廷派出了得力将官赴粤镇剿,其中就有吴桂芳、吴百朋。

按《明外史本传》:吴桂芳,字子实,新建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扬州知府、浙江左布政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后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

两广地区的盗贼团伙,如河源的李亚元、程乡的叶丹楼,连年作乱,成为一大祸患。同时,潮州的倭寇聚集在邹塘。吴桂芳首先着手对付这些倭寇,他利用投降的盗贼伍端作为先锋,官军紧随其后,一夜之间就攻克了三个倭寇巢穴,焚毁并斩杀了四百多名倭寇。皇帝对此深感满意,并命令他与南赣提督吴百朋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这些盗贼。

此时,新来倭寇侵犯了福建省,但被戚继光所击败,于是他们流入广东境内。吴桂芳和吴百朋调集了土兵和汉兵,趁着倭寇刚到,立即对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倭寇感到十分惧怕,纷纷逃向甲子崎沙,抢夺渔船企图逃入海中。然而,突然刮起的暴风使他们全部覆没溺死。少数逃脱的倭寇返回海丰,也被副总兵汤克宽几乎全部擒获或斩杀。

基于这一系列胜利,有人建议让海道副使管辖从东莞以西至琼州的区域,并负责管理市舶事务。同时,增设海防佥事一职,负责巡视从东莞以东至惠潮的区域,专门防御倭寇。随后,吴桂芳等人又进军讨伐李亚元和叶丹楼,最终成功平定了这两大盗贼团伙。

吴桂芳请调土、汉、闽、浙官兵八万,分五道进兵讨之。以伸威营总兵俞大猷为五大哨总统,参政郭应聘,副使张子弘、刘稳、王化,佥事李偕司监督,参将王诏亦、孔昭、周嶅,游击将军魏宗瀚、戴冲霄分司统督。仍约南师为龙南一哨,自岭北进夹击之,兵威大振,所向克捷。

吴百朋,字惟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与两广提督吴桂芳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叶丹楼,又会师破倭海丰。

2

山贼花腰蜂自缚向俞大猷请罪

在讨伐“河源贼”李亚元之前的这些军事行动中,“执行主将”当属俞大猷。

俞大猷向自有威名,群盗闻之色变。此前,潮州的两万倭寇与大盗吴平相互勾结,而各地贼寇如蓝松三、伍端、温七、叶丹楼等人则日复一日地在惠州、潮州两府之间进行抢掠。在福建,程绍禄在延平作乱,梁道辉则骚扰汀州。俞大猷凭借他的威名震慑了这群盗贼。他单枪匹马进入程绍禄的营地,督促他回到老巢,并顺势命令梁道辉也归顺。但这两个人下场不太好,最终都被其他将领所消灭。

惠州参将谢敕在与伍端、温七的战斗中失利。但当俞家军到来时,伍端等感到恐惧,伍端于是驱使各位酋长归顺。不久之后,俞大猷果然到来,温七被擒。伍端则自缚请罪,乞求杀倭寇以立功。俞大猷让他作为先驱,官军随后跟进,他们包围了邹塘的倭寇,一夜之间攻克了三个巢穴,焚毁并斩杀了四百多名倭寇,又在海丰取得了大胜。倭寇全部逃往崎沙、甲子等海湾,抢夺渔船企图逃入海中。然而,许多渔船在海中沉没,只有二千余人逃脱,他们回到海丰的金锡都据守。俞大猷围攻了他们两个月,盗贼的粮食耗尽,想要逃跑。副将汤克宽设下埋伏拦截他们,亲手斩杀了他们的三名悍将。参将王诏等人也相继赶到,盗贼大败。

俞大猷虽是威名赫赫的军人,仍是不忍伤害太多人命,能招降他就招降,但贼人有时只是诈降。

随后,俞大猷移师潮州,使蓝松三、叶丹楼投降。他还招降吴平,将他安置在梅岭。但吴平不久后又反叛了,建造数百艘战舰,聚集一万多人,筑起三座城池据守,并沿海各县进行抢劫。福建的总兵官戚继光出袭吴平,吴平逃到南澳据守。嘉靖四十四年的秋天,吴平入侵福建,把总朱玑等人在海战中牺牲。俞大猷率领水兵,戚继光率领陆军,在南澳对吴平进行了夹击,大败吴平,吴只身逃脱,逃到了饶平的凤凰山据守。戚继光则留在了南澳。

据《惠州史稿》记载:“嘉靖四十五年,明朝派他的军队去‘围剿’河源、龙川、英德、翁源、从化、和平六县的数万农民骚乱,他却围而不攻,后来民食尽且死,俞大猷不忍,称病解围而去,被围农民得以逃回。到万历三年农民再度骚乱时,俞大猷却因此受到弹劾。”

俞大猷的部将汤克宽、李超等人追击盗贼,但连战都不利,吴平于是抢夺民船逃出了海。闽广的巡按御史纷纷上书弹劾此事,俞大猷因此被剥夺了职务。但吴平最终被汤克宽追击,他远远地逃走了,不敢再入侵。

3

俞大猷兵分五路3个月平定李亚元

《明史·俞大猷传》《明通鉴》等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河源贼”李亚元率部攻打河源、和平诸县,总督吴桂芳等调集十万(一说八万)官兵,分为五哨,报请朝廷起用被解职闲居的俞大猷,让他统领官兵进剿。

于是俞大猷兵分五道以进。乡民素为李亚元等所苦,自愿集中起来一起攻打李、朱,竟也召集了1300多人。攻到云溪时,此处四面有篁竹,丛林茂密,李亚元派弓箭手埋伏在这里,兵来箭射,官兵没法靠近。于是有令,说先登入李朱大营的重赏三千金。小军官头目把总陈其可听说赏金丰厚,于是十分勇猛,奋力争先,其他人也在重赏之下成了勇夫,李亚元的老巢便保不住了。其他的小营盘,也被荡涤干净。计其时间,俞大猷出师不过才3个月。

《连平县文物志》中对李亚元的活动记载较为详细:新丰、隆街一带有农民朱廷福、李亚元等聚众数万,分别以长吉(今连平县隆街镇)十八洞为巢,活动范围包括河源、龙川、翁源、英德等地,历时十三年,严重地动摇和打击了明朝的统治。经长吉都人李茂昌奏请,朝廷命巡按史陈联芳督军,命南赣名将总兵俞大猷率赣南军,动用了八万兵力,分两路进剿,历时近3个月,终将捣毁了他们的巢穴,生擒了李亚元,俘虏并斩杀了一万多人,还夺回了八万多被掳走的男女。

关于俘、斩人数,《粤大记》记载精确到个位数:俘一万零四百六十七名,抚处过四千一百三十人。贼服毒、自刎及投崖、火自焚死相枕藉者无算。李亚元、邓廷等皆生磔于市,人争啖其肉,于是诸巢尽平。

此前受到降职的俞大猷凭此一役还职,授广西总兵官,并得授平蛮将军印。

4

俞大猷在石壁上刻字,昭告李亚元之覆灭

这场持续了13年左右的动乱终于一朝平定,俞大猷心情颇不平静。民众惊魂未定,贼人或死或伤或降,官兵也多有死伤。他站在曾被据作“贼巢”的密石山腰,心潮起伏。

这座后来叫望郎回的山,其势甚险。清同治版《河源县志》记载,密石(即今望郎回)高80余丈,从后面望,如鹰如隼,从前面望,如同席帽。席帽是古帽名。以藤席为骨架,形似毡笠而更高更陡,四檐垂下,可蔽日遮阳。石上平坦,可以居处,四围险阻,“寇乱时多避于此”。因为地势险要,山贼、土匪常在望郎山上躲避官兵搜捕。

他决定在石壁上刻字,一方面以震慑附近尚有劫掠逆心的贼众,一方面宣扬朝廷恩威。

400多年过去,望郎回摩崖石刻的事情在当地仍有流传。1995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曾前往寻找。但由于当时山路难走,峭壁难攀,四处都是草木。从山脚遥望只是见到山腰石壁处隐约有字迹。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再度前往望郎回寻访摩崖石刻。2009年春节后,市文广新局和源城区文广新局联合开展首次野外文物普查活动,望郎回是普查试点之一。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他们在海拔272米处的山腰找到一处摩崖石刻,并在峭壁上搭建竹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拓片。

该石刻共50个字,整体高1.6米,宽3.5米。其字体为正书,大小平均约20平方厘米,刻入石壁约2厘米深。由于望郎回属红砂岩,经过四五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石刻部分字体已模糊,但基本可辨,为“明总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张子弘、参议许公高、游击魏宗瀚,统督士官兵,剿灭叛贼李亚元等二万余众。五月书笔。某某师谨识”。

田源水西摩崖石刻位于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东南向约2公里处道旁的石壁上,也有同一时期俞大猷的刻字,全文面积6平方米,镌60字,每字径0.2米,镌深0.05米;字体凌乱,深浅不一,疑为剑镌。该摩崖石刻全文为“明嘉靖丙寅岁二月初七日,总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张子弦、参议诸公高、游击魏寇治统督汉土官兵,剿戮叛贼李亚元等二万余众,四月尽,竣事班师,谨识。”

这个石刻,与源城区望郎回摩崖石刻文字所载事如出一辙,都是记得这一件事,所不同的,是连平摩崖石刻上加了一句话,俞大猷他们灭贼已尽,要班师回朝了。这面石刻,面临悬崖巨石,容易为远近人所注目,俞大猷在此刻写字,亦是扬威、震慑之意。

1985年,水西摩崖石刻被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望郎回山势奇特,风光宜人,其流传已久的美丽传说,已被列入河源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崖石刻的发现,更为望郎回增添了一段历史,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一代名将,来到这座有着凄婉传说的石山,是不是增添了他的恻隐之心?这一切,史册未载,只有站在此处,望苍穹之悠悠,沐山风之萧萧,悠然心会而已。

而字迹较潦草的连平县田源镇水西摩崖石刻,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镌刻的呢?源城区望郎回石刻为从容的正书(楷、隶、篆称正书),而此处字迹凌乱。难道是班师回朝心切?或者,从书法美学角度上出发,与前一石刻形成“参差之美”?当年的惊涛骇浪都已成历史,今人仰望那些深入岩石中的大字时,才知道当年曾有过饥馁、有过反抗、有过刀光剑影……

    上一篇:割据猴岭30年,鲍时秀最终走向覆灭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