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老战士谢子陶

在龙川“国统区”里干革命

2023-08-06 09:00:00 来源:河源日报

9f711b99f92c26dd88112dab657e49d9_p1_s.jpg

■谢子陶像 谢国雄 供图

689cc444072053537177d3940b4efe30_p2_s.jpg

■谢子陶故居 谢国雄 供图

■本报记者 凌丽

核心提示

谢子陶曾任粤赣湘边纵队二支队独立第三大队武工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与部队在龙川北部“国统区”进行了艰苦的隐秘斗争,直至川北、龙川乃至全国解放。

寻求出路

谢子陶走上革命道路,并非一次偶然选择的结果。他1911年出生于龙川县黄石乡龙凹村。该村地处粤北,极是偏僻,与和平县古寨乡水西村毗邻,两县都不管;且处在闽、粤、赣、湘边界四不管的地方,平时也很少外人到来。

1936年7月,谢子陶从广东省立老隆师范学校毕业,此后十年间,先后任教于麻布岗小学、新楷乡国贤小学、和平县贝墩乡中心学校、黄石乡中心学校、黎咀乡中心学校。在这些学校里,他与一些地下共产党员如骆芸香、骆冠香、谢梅添、邹炯邦等共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还向二骆借了《大众哲学》《苏联经济结构》等书籍来看,使他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人到中年的谢子陶,接连遭遇一系列的婚、丧、病、药、修屋等等大笔开支,造成卖田地、卖房屋、借债务,压得他透不过气来,“这时候的我,无论在政治思想上或经济生活上,都处在极端困难阶段。”谢子陶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他意识到,之前地下党员们向他指出的“整个社会制度不改革,个人是无法找到出路的”道理的正确性,于是,他产生了投身革命的想法。

1946年2月,谢子陶小时的同学、和平县水西村的共产党员、和平游击队队长林镜秋率领一支武装队伍到龙凹村开展宣传活动。队伍未进村之前,他先派几个与谢子陶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干部前来,请求谢协助部队解决食宿问题,并转告全村老百姓不要惊慌,更不容向国民党军政通风报信。

于是,谢子陶安排部队驻扎在村里的龙门小学,并积极为部队筹备油盐柴菜米。当晚林镜秋同志带着两名卫兵到谢家,谢表示想要参加部队,林镜秋认为在蒋管区还需要有得力的人员秘密协助部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谢子陶就成了革命游击队秘密的义务宣传员、通信员,部队不定期地寄宣传品让他张贴。为了不暴露身份,谢子陶曾在黑夜只身步行来回40华里到黄石街去张贴游击队的布告及各种宣传资料。

为了方便革命工作,1947年下半年,原在黎咀乡中心小学当教导主任的谢子陶不惜降级转到黄石小学教书。彼时黎咀是国民党区署及其自卫队驻地,黄石距黎咀远,距游击区近,到石街贴宣传品的次数更多也更方便了。

做通信工作危险系数很大,一是走夜路不安全,二是容易被发现。谢子陶这样做了近两年。1948年春节后,谢子陶与龙潭镇的谢梅添、邹炯邦、邹琨光等4人一同入伍,加入了游击队。当时为掩人耳目,游击队假装把谢子陶抓了去,但事情还是被国民党识破了,国民党知道谢子陶参加了游击队后,谢家被榨去800斤干谷,作为捉拿谢子陶的经费。谢家只得以20%以上的高利息借了800斤干谷,由其妻肖淑英挑到黄石交给该镇国民党当局。

入伍行军

入伍后,谢梅添和邹炯邦入研究班学习,谢子陶与邹琨光入和东第六期青干班学习,学习地点都是在嶂下村,学习时间20多天。学习结束后,4个人都被派到游击队川北大队(龙川县北部,骆仰文为大队长)工作,谢在大队部当宣教干事,邹琨光在大队部当副官,邹炯邦到连队当指导员,谢梅添好像是当特派员。

派去川北大队报到的当天,谢子陶和邹琨光就碰上打仗,他们到达时,战斗已结束。当天夜间部队转移,谢子陶背着行李,跟随大队部摸黑步行数十华里到了车田嶂背村,把他累得够呛。经过好几个月的锻炼后,他在夜间行军时就没有那么吃力了。

国民党军警占领连和、和东地区后,即在当地恢复“戡乱建国委员会”,大搞“自新”运动,移民并村,强迫革命家属、亲属组成“哭降队”“劝降队”“迫降队”,以图瓦解人民武装。在此情形下,出现了一些意志薄弱的逃兵或内奸叛徒,如龙川“车田叛逃事件”,涉及两三个中队,川北革命斗争形势一度受到影响。

游击队活动在龙川北部“国统区”当中,不但县、区、乡的办公所在地有其武装,有些保公所也有自卫队,加上游击队发展迅速,对参队人员的审查不够认真严格,间或出现投敌自首分子。为了部队的安全,游击队不得不夜夜转移驻地以及夜间进行革命活动。

1948年农历三月间,川北大队的两个中队飞龙队、飞虎队混入的特务彭思登、杨学赞,利用队副权力,串通小队长邓强等率近百人的队伍,向国民党车田当局投降。此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是指导员彭万钦队伍中土匪出身的曾金,使中队一部分人动摇,离队回家。一部分人向贝岭国民党政府自首,在贝岭活动的武工组亦到贝岭自首;在五合活动的黄炳小队在夜行军当中,伪造情况,致使队伍失去了控制,事后有一部分队员到赤岗自首。如此一来,川北革命形势急剧转入低潮。与此同时,国民党龙川县武装头子黄道仁、谢洪恩等加紧进行军事进攻,意图一举消灭川北游击队。在这种形势之下,谢子陶的亲属也来劝他去向国民党龙川当局投降。

为保存实力,使敌人掌握的情报落空,游击队经常转移阵地和夜间行军,进行掩蔽活动。由于经常昼伏夜出,龙川国民党军政叫游击队为“老鼠军”。

部队曾在谢子陶家掩蔽过两次。为加强川北地区武装斗争,当年仲夏间,中共川北工委书记、川北游击大队队长骆仰文率小队长邓森、通信员李锋等人先后来到黄石镇龙坳村,联络革命同志,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在此期间,以该村游击队员谢子陶的家为据点,开展革命工作,在谢子陶家的上正间秘密办公数日,制定出反“清剿”计划。谢子陶爱人肖淑英则秘密提供后勤保障,并负责联络工作,给附近的游击队员送情报。川北游击队在各处分散掩蔽期间,时常会有小股游击队员以谢子陶家为活动据点,或小住几天,或补充给养。

一次,肖淑英秘密负责谢子陶、邓森及其通信员李锋3人的生活事务,白天不敢把衣服拿出去晒,夜间放在大铁锅中的柴草面上烘干给游击队员们穿。此外,在遇到大队部断粮时,谢子陶家还自筹粮食多次无偿提供给游击队,并巧妙应对邻居的盘问。

第二次,谢子陶和骆仰文以及他的通信员李峰等四人,在谢家中上正间掩蔽了数天。正逢国民党军警上门催收“户口捐税”,李锋等立即做好战斗准备,打算火拼。骆仰文当机立断说:“敌人不入房,我们就不开枪。”那军警未入房,一场恶斗和谢家后患都得以避免。

直到今天,这座建于1935年的曾作为川北游击大队龙坳活动旧址的谢子陶旧宅,依旧保存,但因年久失修,左角楼崩塌,部分墙壁开裂。

有一回,游击队在登云高塘村集体掩蔽一天一夜,一百几十人的队伍,偃旗息鼓地整天在交通大道旁边的高楼上睡大觉,国民党当局的武装队伍就在高楼脚下经过。当晚,游击队开往河东(河源县的东部)。喜爱写诗的谢子陶对这事很感兴趣,写了一首七绝:“全军日夜掩重门,静卧高楼百不闻。此福人间难得有,天堂也许即登云。”

到达根据地

分散或集中掩蔽的游击生活,总算还能保证睡眠,若是要夜夜行军,甚至一夜转移几处驻地,就得连续长夜无眠。那时谢子陶正值37岁壮年,还能熬得住。他记得最累的一次战斗过程,在1948年七夕前后。七月初五,部队集中在和平县安坳乡芹菜塘,准备赴河西(即船塘革命根据地)整训。次日一早,和平县的国民党武装队伍就来围攻游击队,双方在芹菜塘战斗了一天。当晚,游击队吃了晚饭后开始夜行军,经彭寨、林寨至和平合水,即和平县粮溪乡鸭合村,刚好天亮,部队准备吃了早饭就地休息。大部队正在端碗等吃早饭,当地附近的国民党武装就前来进攻。这场战斗一直打到黄昏,敌人败退回去,游击队喝了一些禾田中的冷水,又夜行军了。因为连续打了两天仗,跑了两夜的夜路,有100多华里,24小时之内,仅在芹菜塘吃了一餐晚饭,队员们又饿又累又困,第三天上午才到达河西船塘。

到了河西根据地,游击队再也不是昼伏夜出的“老鼠军”了,“不论白天黑夜,随时可以自由活动了,日间在晒谷场上练兵,很是威武。”谢子陶回忆。但游击队不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长期整训,还要去扩大队伍,扩大宣传,推动发展革命形势,去争取全面解放,因此队伍在河西休整不久,又返回川北地区活动。但当时川北的斗争形势还很恶劣,为了避开国民党保安队和自卫队的跟踪追击,不久,队伍转移到了河东(河源县东部)根据地。

解放川北

1948年7月,谢子陶所在的川北大队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独立第三大队,还是骆仰文当大队长,魏洪涛任政委,谢子陶被任命为大队部指导员。

根据九连地委的决定,到达河东的队伍(原川北大队还有彭万钦和朱文和的队伍在龙川上坪、贝岭活动,没有随大部队到河东)被编为东二支主力部队,魏洪涛和骆仰文带领几名骨干分子仍然返回龙川县坚持斗争。“当时魏返川中,骆返川北,跟骆上川北的只有我和骆的警卫员。这时候,骆大队长和我的指导员,都成为‘空头司令’了。”

“空头司令”一样干革命。谢子陶被亲戚骂“有高床高铺不睡,要去住山头、睡冷地的大傻子”,但他的革命信念没有动摇。

1949年1月,魏洪涛同志任命谢子陶为独三大队的武工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邹琨光为武工队副队长、党支部副书记。当时这个武工队只有几个人,后来发展到20多个人,坚持斗争到当地解放。

1949年初,彭万钦向骆仰文提出策动车田乡和平解放的建议意见。经上级同意,由彭及当时地下党支部负责具体行动,谢子陶配合工作。经过积极认真地宣传革命形势和党的政策,说服国民党乡长邓渠青、副乡长彭铨标、陈德忠和乡自卫队长邓鸿恩于1949年4月13日举行起义,迎接东二支主力部队进入车田,车田乡宣告和平解放。

在车田解放的影响下,武工队加强活动,并取得了彭万钦、曾志云部的协助,在4月底攻进黄石街,焚烧了国民党据点黄石当铺,宣告解放黄石乡。5月上旬,武工队进驻黎咀街,宣布黎咀乡正式解放。此后龙川上半县的黄埠、岩镇、贝岭、赤岗、上坪等地亦相继解放。

上级指派谢子陶和骆平等人筹建黎咀区人民政府。针对当时龙川县残匪黄道仁,谢洪恩还在川北活动的情况,他们及时组建了区武装小队参与歼灭残匪的斗争。8月份,龙川县人民政府任命邓渠青为第四区(即黎咀区)区长,谢子陶为副区长,并挂牌成立第四区人民政府,辖黎咀、黄石、年田、黄埠、瑶畲、赤岗、罗口、新田等8个乡,共4万多人口。区政府新成立,任务十分繁重,当时着重抓好征粮和支援前线的工作,因而黄石乡被全县评为征粮模范乡,黎咀乡为征粮英雄乡,第四区为缴粮模范区,至1949年12月,上级任命谢子陶为区长,骆平为副区长。

1953年3月,粤中军区由中山石岐镇搬到佛山市,谢子陶被派任为华南修建委员会南海分会修建沙堤机场民工队顺德民工大队第八中队中队长、指导员。在广东南海县沙堤机场国防建设曾立三等功二次。同年,在佛山贸易公司任副经理。此后,谢子陶便一直在佛山工作。

谢子陶之子谢国雄的小学时代基本上都是跟随父亲在其任教的学校读书,亦继承了谢子陶的军人本色,参加了海军。1988年9月1日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谢国雄1993年60岁退休后,一直关心家乡建设,先后参加了龙川广州联谊会,任荣誉会长,组织募捐支持县人民医院的扩建,洪灾后的重建;支持县、镇教育基金的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川北革命斗争记事》的编撰;支持龙川山池村的“孝文化”建设;并支持黄石镇和龙凹村的路桥建设等等,为家乡发挥余热。年纪愈长,谢子陶愈对过往这段革命岁月念兹在兹。他曾对儿子谢国雄等详细叙述过自己的革命经历,并撰写过相关自传,刊登在龙川相关刊物上,并被龙川县委宣传部收录在《中共川北革命斗争纪事》中。

    上一篇:“数字塔”为河源赋“智”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