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河源首个多年生稻种植基地收割,平均亩产可达1000斤

种水稻就像种韭菜 割一茬长一茬

2023-08-07 09:57:19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曾敏 李成东 邓宇权 昨日,位于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日光村的多年生稻种植基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完成收割。这是河源首次试种多年生稻,收割后无需再犁耙田地、播种、育秧和栽秧,就像韭菜一样实现“一种多收”,不仅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也有助实现水稻种植的绿色减碳。

据悉,日光村种植的多年生稻采用胡凤益团队培育的“云大25”,系用具有地下茎生物学特性的多年生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与一年生栽培水稻为母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地下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宿根(茎)聚集、多年再生、产量稳定、经济可行的多年生稻品种,最大特点是“地下茎腋芽能够越冬,并在第二年适合条件下萌发出新苗”。

日光村的多年生稻种植基地面积达500亩,目前是华南最大连片商务种植示范区。“我们种植的多年生水稻可连续收割三至五年,每年收获2季,经初步测算,季亩产量可达500公斤,平均亩产略高于一年生水稻。”东源县圳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海良说,多年生稻可省略育秧、栽种等耕作环节,总体上可节约50%的生产成本。他表示,多年生稻不仅解决了口粮问题,又解决了牛的饲草问题,达到了稳粮增收的目标,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据了解,多年生稻通过免耕生产,每年每亩可固定二氧化碳2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54公斤、土壤全氮0.061公斤,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同时,种植多年生稻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增强了土壤中甲烷氧化细菌的氧化能力,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

“多年生稻是农业生产模式的革命性创新,只要进行科学管理,就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圳华大万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陈齐炼说,多年生稻技术要求高,他们正在带领团队进一步完善配套栽培技术,建立示范样板,稳步扩大多年生稻种植面积。

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强与深圳盐田的交流协作,通过加强现有品种引进试种,联合开展穿梭育种、本地化育种等工作,加快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本土品种,促进多年生稻在河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并进行大规模的种植推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上一篇:努力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