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院民三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谢雄伟:
用实干守护正义 以躬行诠释担当
■本报记者 刘烨华 通讯员 徐晓曦
谢雄伟是市中院民三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2013年进入市中院以来,一直在审判一线岗位工作,凭借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2次,今年七一前夕,获评第二届河源法院“十佳干警”暨2023年河源法院“最美法官”。
【勤勉履职】
做公正司法的“实干人”
近年来,民商事案件逐年上升,为高效办结案件,抓实公正和效率,加班是谢雄伟的工作常态,同事打趣他是“急性子”,走路很快,语速也总是特别急。
可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却成了“慢性子”。阅卷很慢,庭审很细致,每个疑问都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抽丝剥茧,从繁杂的民事案件事实中去伪存真,尽可能地还原案件真相,他办案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不管案件标的额大小,不管案件的类型,都坚持认真阅卷。一本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载了每一宗案件的疑问、要点……再加上庭审提纲及庭审后及时梳理的案情和争议焦点,同事笑他:“你阅卷就像小学生做作业,认真极了。”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案件流程走下来,他的笔记一直记下来,使他对案件的整体情况了然于胸,对案件处理做到心中有数,为确保案件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基础。
【善解积怨】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老百姓打官司,都是“急难愁盼”的事,谢雄伟觉得不管案件标的额再小、难度再大,也要竭尽全力,真正解决案件背后的问题,才能做到案结事了。
今年,谢雄伟办理一起赡养费纠纷案,老人的小儿子身患疾病,公司又经营不善,导致无力独自赡养老人,其余子女对赡养老人存在较大分歧。谢雄伟阅卷时,发现老人已经患上脑梗瘫痪在床,这让他很揪心,决定尽力调解。他反复与老人的子女沟通,从亲情感化入手,希望子女考虑老人瘫痪在床,需要专业护理,同时也严肃指出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不赡养父母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多次“背靠背”耐心调解后,老人的女儿表示愿意每月负担2000元赡养费。但大儿子还是认为养老院的服务费明显高于其湖北老家的收费标准,为打消他的疑虑,谢雄伟主动向养老院了解情况,咨询收费标准,再将情况详细告知老人的大儿子,并多次动员他从海南工地到河源看望老母亲并实地考察养老院。
最终,老人的大儿子来到河源并参与现场调解,在谢雄伟的主持下,老人与子女达成一致意见。同时,谢雄伟还将老人两个儿子的经济纠纷也一并调处了。签署调解协议时,三兄妹表示以后会更加关心老人的晚年生活,老人忍不住喜极而泣,小儿子对谢雄伟竖起大拇指:“感谢法院,感谢谢法官,挽救了我们这个即将破碎的家庭。”
【抽丝剥茧】
做公平正义的“守护人”
“作为一名法官,万分之一的失误,就是对当事人百分之百的伤害。”谢雄伟经常提醒自己。在谢雄伟承办的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发包人认为承包人多领取施工材料,请求法院判决返还多领取的材料款,但由于案涉工地早已撤场,发包人又不能举证证实材料签收人员系承包人指定的工作人员,一审法院驳回了发包人的诉讼请求。二审时,谢雄伟细心阅卷时发现,其中一名签收人员签收了一份工作联系函,并附有联系电话。他尝试从中打开突破口,便当即与该签收人电话联系,告知其权利义务,明确法律后果,引导该签收人主动到庭接受询问。该签收人员还提供了其所知的其他签收人员联系方式。
谢雄伟顺藤摸瓜,连环询问相关签收人员,最终清晰还原了施工材料签收的事实,并据此作出判决。“因为自己提交不出证据,本来以为这些材料款打水漂了,但这份判决还给了我公正。”发包人收到判决时激动地说。
十年如一日,在庄严的法徽下,谢雄伟坚守着自己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正义的追求,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放在心上的庄严承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