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交融映义合
——东源县义合镇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产业发展

■文:本报记者 刘永菲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近日,“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革命老区”采访团来到河源革命老区——东源县义合镇。记者一行走进义合镇,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喜:新建的农房错落有致,文化广场旁的满池荷花开得正艳,村民小孩在凉亭下休憩,秀美田园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勾勒出新时代、新农村的面貌。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村民李水天说起近年来生活的变化,喜上眉梢。如今的义合镇,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动力充足,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村民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绿荫葱郁。坐落于义合镇下屯村的阮啸仙纪念馆访客如云。“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纪念馆前,40多名红军夏令营学生向党宣誓,学习红色文化,感悟红色革命精神。纪念馆内,游客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聆听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工人运动先驱、青年运动领袖阮啸仙的革命事迹。
广东省审计厅派驻义合镇下屯村第一书记顾小岳介绍,游客络绎不绝是下屯村的常态,自阮啸仙纪念馆修缮开放以来,每年吸引着大量省内外游客前来开展党建活动、青少年旅游、研学等。目前,阮啸仙纪念馆日均接待游客6批次,热闹的时候有十几批次,多达500人。
如今热闹红火的下屯村,在5年前却是另一番面貌。顾小岳回忆,下屯村曾是省定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刚来村里时,进村的道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要靠东江上的几艘小船摆渡。定点帮扶小组到来后,通过多方筹款,对村里的道路设施、村容村貌、用水用电等各方面进行改造。经过几年努力,下屯村出行难、发展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村容村貌得到巨大转变,通过集体运营红色旅游资源,做好各项旅游服务,下屯村成为了“红色文化村”,通过发展研学旅游、农村电商、厨师基地等产业,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下屯村村集体收入从5年前的3800元提升到40多万元,2021年预计达到70余万元。
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鼓起了村民的口袋,也提升了村民的思想。顾小岳告诉记者,阮啸仙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村民的信仰也有了彻底转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当需要征用村民的田地进行修路时,因为阮啸仙的“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感化,村民都愿意为村子的发展作出贡献。
绿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农村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产业的带动,义合镇依托红色资源和本地资源,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带动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在义合村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有序摆放着一排排的赤灵芝。
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开始运营,集赤灵芝科研、栽培、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以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为目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本地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还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培训、统一收购等,鼓励村民种植赤灵芝。目前,共有3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收益按照股金进行分红,入股一元分三毛,占股最多的股东投入20万元,一年可以分红6万元,最少的股金5万元,到年底也有1.5万元收入。“我是带头人,入股比较多。”李水天笑称,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的股金已经从5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合作社每年生产菌孢30万袋左右,产孢子粉10万袋,每斤灵芝孢子粉可以卖到6000元。除了入股分红,合作社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每月4000元还包吃包住,保证村民有固定收入,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
顺景灵芝是义合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划发展的其中一个项目,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如曲滩村香菇种植和肉鸡养殖;超阳村种植红心蜜柚、柑橘;香溪村养殖罗氏虾……绿色产业为老区的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助推老区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