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为犁耕碧波 以心为种结丰渔
——河源“英才卡”B卡获得者戴远棠解锁河源水产的“科技振兴密码”
■本报记者 林梓楷
■通讯员 程子跞 廖婷婷
万绿湖畔,有一位水产科研工作的“拓荒者”。17年来,他脚踩泥泞、情系渔民,从一名基层渔技员成长为全市农业养殖领域首位正高级工程师;他手握3项发明专利、近40项实用新型专利,让“好水”真正产出“好鱼”;他搭建平台、培育梯队,让科技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上绚丽绽放……他就是全国最美渔技员、河源“英才卡”B卡获得者戴远棠。
近日,记者走近这位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探寻他用科技赋能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足迹。
攻坚技术难关
提升养殖效益
“坚持把论文写在河源水域上。”一直以来,戴远棠紧盯渔业技术瓶颈,用实打实的成果让“死水”活起来、“穷塘”富起来。
“自然孵化率仅30%至40%,虾苗供应上不去。”近年来,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户经常为产量问题犯愁。就在关键时刻,戴远棠团队带来了解决方案。“研发的孵化装置投入使用后,孵化率跃升至60%至70%。”在戴远棠团队的帮助下,如今该品种已成河源特色水产“金字招牌”之一。
在东源县一处水产养殖基地,戴远棠研发的“人工养鱼水循环装置”更受到养殖户欢迎。这套装置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净化实现用水循环,既解了污染难题,又让胡子鲶等水产品种高密度养殖成为现实。“成本降了,产量稳了,一年多赚好几万元。”养殖户老蓝算起收益笑开了花。
有一年,东源县养殖户老张养的鱼突发烂鳃病,每天死鱼几十斤。戴远棠接报后当天赶到,顶着38℃高温采样检测,找准病因开出“水体消毒+精准用药+增氧调控”药方。“按他说的做,鱼真救活了!”老张感激道。
搭好创新平台
推动渔业升级
“一个人力量有限,聚起众智才能干大事。”扎根河源以来,戴远棠着力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让更多智力流向渔业。
他牵头的“三位一体”服务平台成效显著:联动粤港澳大湾区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水产专家团队,3年收集技术需求100多项,促成28项成果落地,带动30家养殖场升级;孵化培育平台,为初创型水产科技企业提供场地支持、技术指导和政策对接;柔性引进省级专家,联动高校开设“水产技术定向班”,培养本土骨干80多名,构建起“高端人才引领+本土人才支撑”的梯队。
作为我市水产养殖业的“领头羊”,戴远棠坚持为河源“代言”。他走遍全市90多个镇、200多个村,心里装着“项目图”,手把手教企业写申报材料,推动“澳洲淡水龙虾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落地;借政策调研反映河源需求,牵线华南农业大学建设产学研基地,助力“淡水水霉病”等多个项目获科技专项资金支持。
培育本土力量
打造“带不走的队伍”
“乡村振兴需要‘带不走的队伍’,人才培养是长远账。”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校外硕导,戴远棠把“扎根河源需求”作为培养核心。
他指导的10多名硕士研究生,课题都紧扣河源水产,部分学生毕业后仍以柔性合作的方式服务当地。同时,他还组建“高校专家+本土土专家+渔民能手”团队,在东源20个乡镇布点,以“手把手教检测、点对点解难题”的“传帮带”模式,让渔民从“看天吃饭”的新手成长为“科学养殖”的行家。
此外,依托市人才驿站,戴远棠还多次开展技术座谈、产业研讨等活动,凝聚各方智慧为渔业发展献计献策。
“看到本土技术员能独立攻关,年轻人返乡创业,这才是最珍贵的‘人才印记’。”戴远棠说,他将继续扎根河源,用科技浇灌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