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以文兴村绘就文明新图景
■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杨坚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思婷 陈佩珊
近日上午9时,作为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延伸阵地,下屯村妇女儿童之家一片热闹景象。
村里的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这里,在广州工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的陪伴下,开启充实的暑假学习时光。
这场为期40天的公益托管班,专门面向下屯村的小学生,如今已连续举办5年,不仅成为孩子们暑假里的温馨港湾,更成为下屯村深耕公益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生动注脚。
这份对文明的坚守与践行,正让下屯村收获认可。今年5月,下屯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这座镶嵌在东江之畔的客家古村落,始终以红色基因铸魂、以绿色生态为底、以文明新风为韵。从持续5年的公益托管班,到“党建强、产业兴、民风淳、生态美”的发展实践,下屯村正一步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领航】
筑牢文明创建“压舱石”
作为全省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试点,下屯村始终将强化党组织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引擎。
2021年村级换届选举中,该村创新“能人治村”模式,邀请1名退休女干部返乡,通过选举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并吸纳退伍军人、社会组织负责人进入“两委”班子,构建起“行政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三级组织体系。7个村民小组全部单独设立党支部,“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落地生根,2023年获评“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市级示范单位”。
“党员清洁日”“红色调解室”等创新实践让党建活力直抵基层。不定期组织党员参与“啸仙故里志愿服务队”进行环境整治;村内矛盾纠纷由党员代表、“五老人员”牵头调解,近年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这种“党建+治理”模式,为文明创建筑牢了组织根基。
【产业赋能】
激活文明创建“动力源”
清晨的阮啸仙故居前,讲解员正为研学团队讲述审计先烈的故事。依托红色资源禀赋,下屯村走出了一条“红色文旅+特色农业”的产业振兴路,为文明创建注入经济动能。
下屯村深挖本土红色文化,打造阮啸仙故居、闻啸轩学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基地(东源陈列馆)等3处红色展馆,修建啸仙审计广场、湿地审计公园、红船码头等网红打卡点,培养20余名党史讲解员。2024年春节期间,80亩格桑花海联动兰花展销一条街,举办花海美食文化节,吸引游客11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50万元。
产业版图不断拓展。通过“村企合作”引入兰花种植基地、稻米加工厂等项目,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利用80亩闲置土地种植太空选育香米,年产“航天丝苗米”50余吨;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累计培养300余名厨师,催生10家特色农家乐,“义合鸭”“东江鱼”等美食声名远扬。
2021至2023年,啸仙故里强村公司承接业务43项,营收339万元,带动36名村民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较2021年增长80%,腰包鼓起来的乡亲们,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愈发高涨。
【新风浸润】
擦亮文明创建“金名片”
2024年以来,下屯村啸仙故里志愿服务队联合镇政府、驻镇工作队,全年开展“爱心午餐”“家风家教宣讲”等活动17场,500余人次参与其中。下屯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文明实践基地,定期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元宵汤圆、端午包粽、中秋赏月等民俗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开展“三美家庭”“美丽庭院”评选,30户“三美家庭”、72户“美丽庭院”成为示范,村干部阮少湖入选2024年第二季度“广东好人”。
如今的下屯村,邻里互助、孝亲敬老蔚然成风,红白喜事简办、垃圾分类投放等文明公约深入人心。
【绿美蝶变】
绘就文明创建“新画卷”
下屯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提升群众内生动力,打造省级“美丽庭院”3户、市级10户,获评省美丽庭院示范村。与省总工会等单位共建284亩“共建林”,在“四旁五边”种植绿植7116株,建成2公里绿美廊道,12个“主题林”错落有致,昔日普通村庄变身“生态公园”。
通过“党员清洁日”“村规民约”“积分制”“门前三包”等机制,下屯村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污水有效治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等荣誉接踵而至。
从红色沃土上的古村落,到文明新风扑面的示范村,下屯村的蝶变印证了“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深刻道理。如今,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洋溢着文明新风的村庄,正以全国文明村为新起点,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篇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