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民生发展双向提质

——我市以学习教育赋能发展惠及民生

2025-07-30 09:52:52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谭绍丁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我市扎实落实学习教育各项部署,以“开门教育”打破壁垒聚民智,以“整改整治”破解难题促发展,以“建章立制”巩固成果求长效,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与群众幸福体验。

问需求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以前办事得来回跑,经常是一天都不一定能办好。如今前后用时不到20分钟,十分满意。”谈及“就近好办”政务服务,市民黄先生深有感触。

92岁的邱阿婆,也享受到了“就近好办”带来的便利。

邱阿婆是东源县义合镇香溪村人,是一名独居老人,下半身瘫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一直是困扰她的一个难题。“就近好办”拓展的“帮办代办”入镇进村服务,正好可以帮助邱阿婆。香溪村帮办代办员得知邱阿婆的情况后,主动关注老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定期上门提供服务。

我市以东源县为试点,聚焦群众与企业办事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从制度机制优化和办事场所改造两方面入手,着力打造“就近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推动基层政务服务更加规范、便捷、高效。今年4月以来,“就近好办”已在河源市全市推广。其中,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组建导办、帮办、代办队伍,近1500个事项可帮办、720多个事项可代办;组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设立12000多个热线“企业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专属服务。

不仅住在我市的群众能“就近好办”,我市旅京群众和企业同样能享受家乡的优质政务服务。在京就业落户、在京毕业后返乡发展、社保公积金办理及转移、异地就医备案、企业开办等业务在北京就可以及时办理,实现“北京收件、网络传送、属地审核、电子归档”,让京津冀的河源乡亲也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据了解,市驻京联络处以开展学习教育为契机,全面摸排河源市旅京群众和企业办事需求,积极推动设立河源“就近好办”北京智慧服务站,5月23日正式揭牌运行。

“网约车司机拒载,平台有没有相应措施维护乘客权益?”“高铁站远离市区,打车非常难,平台能不能出台奖励政策,引导司机多往高铁站聚集?”“恶劣天气接驾距离长、乘客取消率高,平台能否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司机收入?”……日前,一场聚焦“网约车管理”的“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召开,群众代表、司机代表现场“吐槽”,职能部门回应并提出解决措施。

我市进一步优化“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拓宽解决群众诉求层级,将市有关单位纳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即在接到市“面对面”工作专班交办的群众诉求后,各县区、市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在规定时间内按“面对面”机制方式解决群众诉求,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日常、在一线,做到服务更贴心、群众更满意。

“多亏了小黄,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说起“平安直联”,源城区新江街道一小区的群众连连点赞。今年4月初,新江街道干部小黄在该小区开展“平安直联”工作,接到多户居民反映小区楼道堆满杂物严重影响通行安全的反馈。小黄于是组织住户到楼下花园开展“集中夜谈”,最终促成大家达成共识,以简单朴素的方式解决了楼道堆积杂物的问题。

“就近好办”、“面对面”机制、“平安直联”是我市深入开展“开门教育”,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缩影。开展学习教育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将“开门教育”贯穿始终,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重要抓手,提升服务水平、办好民生实事,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学习教育实际成效。

改作风

向发展堵点精准发力

“如果没有这2200万元贷款,公司可能无法正常运营,员工将面临下岗。”前段时间,河源市圣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面临流动资金严重短缺问题。河源国家高新区金融助企专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对接、主动作为,协调融资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并完成贷款投放,让企业重回正常运营轨道,保住了400余名员工的工作岗位。

为促进产业建设“大会战”取得更多成效,河源国家高新区立足本职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企业金融服务统筹谋划力度不够的问题,积极搭建政银企融资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园区企业融资需求,全力破解企业融资瓶颈,解决融资难问题;针对园区重点企业招用工难题,搭建学校与企业高效交流平台,促进人力资源供需信息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与院校“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和平县开展基层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精准查找问题,对标抓好整改,通过系统学习培训和整治实践,基层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对为农服务核心宗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主动服务“三农”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大坝供销社就是一个实例。该供销社推动大坝镇汤湖村供销农场通过“社村”合作,成功改造撂荒地种植豇豆、水稻。农场200多亩豇豆日前迎来了丰收,并将通过冷链物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市商务局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完善招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招商图谱三项举措,持续加强以商引商、以链引商、联合招商等招商引资相关工作。市市场监管局将学习教育与办民生实事结合起来抓,以居民水电气计量和收费这件“关键小事”作为改善民生的突破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百姓切身利益,提升民生“烟火气”。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系统优化、数据共享、流程再造等措施,精准破解服务堵点、难点,推动公积金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升级,群众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以改进干部作风建设为重要抓手,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集中整治,真抓实干立查立改,以动真碰硬的整改力度,向发展堵点精准发力,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产业发展提速、改善民生福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立制度

在群众有感上求长效

“以前申请社会救助,得拖着病体回老家跑好几趟才能办成。现在社工主动找上门,在家里就给办好了。”户籍在和平县、现居住在源城区埔前镇的困难居民王阿姨近期倍感温暖。

王阿姨因大病医疗支出陷入困境,但她因不了解政策、行动不便一直未申请社会救助。所幸,市民政部门推出了“政策找人”机制。社工通过大数据筛查和日常走访发现了王阿姨的情况,社工不仅详细解释了有关救助政策,还全程帮助办理了所有手续,让王阿姨无需返回户籍地,直接在家中就申请到了社会救助金。

我市民政部门还建立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每月定期与医保部门开展医疗费用数据比对。将发生医疗自付费用达到或超过5000元的困难对象名单精准筛选出来,第一时间下发至各县区。同时,强化政策衔接,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符合条件的重病、重残对象,坚决落实“单人户”纳入低保政策,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全面梳理加重学校和教师负担事项,从看得见、抓得住、落得实的具体工作切入,龙川县制定出台《龙川县教育系统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完善制度机制,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营造“静心从教”“清净办学”的氛围,做到“减真负、真减负”,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和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享受从制度上推动减负福利的还有各大企业。河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引领,在产业调研中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完善调研、检查工作机制,依托要素资源数据库和企业联系机制,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避免重复调研,减少不必要的涉企行政检查,让企业专注于主营业务,将更多精力放在经营发展上。

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让铁的纪律在“八小时以外”严起来,既是促进干部改作风的有效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环节。为完善党员干部监督机制建设,市灯塔盆地农高区制定完善了《河源市灯塔盆地农高区、示范区党工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河源市灯塔盆地农高区、示范区机关工作人员“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加强对重点对象、重点时期、重点空间的立体防范,深化工作动态跟踪,统筹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织密全天候廉政风险防控网络。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注重从整改实践中提炼经验、固化成果,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堵塞管理漏洞,通过建章立制让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可感知、能检验、有温度的实际成果。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作风建设,用干部的“实干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发展的“增长指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