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走进河源

非遗传承创新焕活力 古镇文旅融合促发展

2023-11-14 09:57:33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调研团成员参观龙川学宫

■文/图:本报记者 曾競

连日来,由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系列活动走进河源。

在3天时间里,全省10余家媒体走进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龙川县佗城古镇等地深入调研采访,围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等主题,聚焦各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探访新时代中的河源发展故事。

花朝戏迎来发展新空间

在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演出厅,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演员黄丽华正和演员们表演着花朝戏《卖杂货》选段《送货》。从走位到神情,从唱腔到念白,每一个细节演员们都认真展现。

如何让传统戏曲焕发新活力?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用实践给出答案。

“我们在剧本上进行创新,充分挖掘紫金县红色文化题材,创排大型现代花朝戏《血田英魂》《接你回家》等剧目,《接你回家》将于11月19日参加第15届广东省艺术节活动。”据黄丽华介绍,自2021年以来,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廉政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创排了《烈火丹心》《凑份子》《保典》等一批紧扣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同时移植新剧目及复排传统剧目,积极探索创新花朝戏的当代表达。“无论是造型、舞美、灯光,还是声腔、音乐,我们都在进行创新突破。”黄丽华说。

戏曲发展离不开传承,花朝戏要发展,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传承紫金花朝戏,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在学校、社区、单位进行试点教学,已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紫金中学、柏埔文化站等建立了27个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单位,挂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单位”牌匾,并开设花朝戏兴趣班,培养了一批花朝戏爱好者和学生受众。此外,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还坚持人才培养,加强文艺创作队伍建设,招入20名代培生到梅州市艺术学校学习,为花朝戏表演人才的储备提供坚实基础。目前,花朝戏代表性传承人共有5名。

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还开展送戏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公益性演出活动,每年演出近百场,惠及群众、学生十多万人。随着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各大社区、校园出现了“花朝戏热”,“去到每一个地方都会受到观众的好评,观众听到我们下乡演出的消息,都很积极过来观看。”黄丽华说。

佗城古镇释放新生机

位于龙川的佗城古镇遍布着众多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如何在科学保护古镇的同时,让沉睡的遗产“用起来”“活起来”,是佗城文旅融合的关键。

佗城古镇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龙川历朝治所驻地,距今有2237年历史,至今保存有越王井、西门古码头、苏堤、越王庙、学宫、考棚等120多处文物古迹,现已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7处。扎实推进古镇提质升级,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加强佗城文化载体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目的地,是佗城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核心内容。

依托历史资源和文旅教育优势,佗城古镇大力发展“研学游”,打造赵佗古邑研学基地,成功申报“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市内外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首选之地。“上半年古镇已接待了2万多人进行研学,为了提高和保证研学质量,我们采取排期的形式,现在的排期已经排到11月底。”佗城镇景区管委会主任刘小明说。

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是佗城古镇文旅融合的另一重要举措。“我们挖掘开发并串联龙川学宫、越王庙、越王井、考棚、西门码头、南门码头、商会等旅游景点,打造了三条侧重点不同的路线。”佗城景区讲解员张丽红说。

活化文化遗产作为佗城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古镇古而不老、历久弥新。佗城古镇先后投入上亿元用于保护和修缮佗城文物古迹、改造和提升景区,修缮了学宫、佗城影剧院、龙川商会、古城墙等一批文物古迹,让古镇遗迹重新焕发生命力。

今年3月24日,佗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刘小明介绍,立足佗城古镇旅游资源优势,佗城景区将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打造具有佗城特色的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并依托“旅游+文化”理念,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教育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擦亮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品牌,让千年古镇焕发活力。

    上一篇:我市4镇榜上有名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