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可通信刘俏良10年磨炼坚如铁
在平凡岗位绽放人生光彩
■本报记者 周慧荷
“只要做到极致、完美,每个人都能成为工匠。”这是“技术控”刘俏良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今年28岁的刘俏良是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售后维修部工程师,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维修部工程师,他十年如一日,在通讯设备行业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刻苦钻研
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在刘俏良16岁那年,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他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选择就读河源技师学院,学习通信终端维修专业知识。入学后的刘俏良,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掌握一门技术,谋得一份好工作,早日扛起家庭的责任。
刚到河源技师学院学习时,刘俏良什么都不懂,遇到故障不知道怎么排查,维修无从下手。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慢慢地学会了一些通信终端维修的诀窍。一段时间后,再遇到常见的射频信号类故障、漏电等问题,他已经能熟悉地识别和排查。
2013年,刘俏良到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他坦言,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真的是天差地别。在身边同事的热心帮助下,他逐渐树立起了信心,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开始维修较难修理的故障点。同时,在河源技师学院老师的指导下,他重视学历的提升,边工作边学习,2014年至2017年就读河职院获得专科学历,2018年就读暨南大学函授本科,获得本科学历。
一丝不苟
发扬时代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制造业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对产品质量、细节和持续改进的关注。”刘俏良说,工匠精神既体现在精湛的技艺与专业知识上,也表现在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以及对技术创新和卓越的追求。工作中,他始终关注每一个细节,力求尽善尽美,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拆装CPU是手机主板维修最难的手工之一,也是维修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当我要维修模块时,必须把底部的胶撬掉,再刮干净,这也是机器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手工工艺不精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主板掉点,因此必须经常练习。拆装成功率越高,维修的风险越低。”刘俏良说,作为一名维修技术人员,手工是绕不过去的槛,特别是刚开始学,出现问题是好事,但要从出现的问题中发现不足,明白自己应该从哪方面进行改进。只要坚持学习和实践,就一定可以摸索出正确的方法。
青年担当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累积的经验已让刘俏良具备较为深厚的技术沉淀,一丝不苟的态度、过硬的技术,得到了不少人的称赞,多次在技能大赛荣获“河源市金牌工人”“河源市岗位技术能手”称号。
“在当前制造业发展中,青年人作为新生力量应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创新精神,推动通信设备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对刘俏良而言,通信终端维修领域学无止境,需要好好钻研才能有所进步。作为当代青年要勇于挑战、敢于拼搏,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的全能型人才,为河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