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扩群” 强制造业筋骨
我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新增57家,同比增长19.59%,存量达348家
■河源市众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和关键装备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技术突破。
■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多个项目攻关团队,全力培育和发展精密刀具及工具板块。
编者按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我市持之以恒抓好高企培育工作,不断强化企业培育发展高企意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需求,坚持以高企引领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之下,我市高企培育工作成绩亮眼。2022年,高企存量达348家,全市高企工业总产值达626.45亿元,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即日起,本报开设“制造业当家 高企做引领”栏目,展示我市重点高企风采。敬请垂注。
河源市众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和关键装备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技术突破,量产的LED芯片单颗功率高达3—12W,光效超过1601m/W,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煤炭、冶金、建筑、市政等行业的电力监测和自动控制项目,是国内智能电力监控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多个项目攻关团队,全力培育和发展精密刀具及工具板块。在高端医疗器械牙科车针等医用刀具类产品领域,该公司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实现从材料配方到终端制品全产业链研发和生产的企业。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市科技局按照省、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持之以恒抓好高企培育工作,坚持以高企引领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之下,我市高企培育工作成绩亮眼,2022年,全市新增57家高企,存量达348家,同比增长19.59%。随着高企群体数量不断壮大发展,高企已成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骨干力量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补短板 强化企业培育发展高企意识
据了解,我市大部分企业主营业务较为单一,企业研发等内部管理较为不规范,开展高企培育工作难度较大。为补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短板”,强化企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意识,2022年,市科技局认真开展企业高企培育现场辅导活动,加大对企业的政策宣贯力度,调动更多企业申报高企认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进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逐个研判分析,尽数纳入辅导范围。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近年来,市科技局积极遴选专业水平高、职业操守好、服务成效优的专家服务团队,对重点培育的企业实行全方位跟踪辅导,充分挖掘企业研发、创新管理工作内涵,通过健全内部研发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梳理成果转化项目等方式指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助力企业顺利申报高企。
“‘一对一’精准辅导让我们了解了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高企培育和申报要求、高企申报材料编写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通过加强指导,精准辅导,我市企业申报质量大大提高。近两年,我市高企评审通过率达85%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强措施 切实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走进河源思比电子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各自的岗位上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河源思比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LCM/TFT液晶显示屏模组以及高端黑白LCD的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面对不断增长的订单,公司开始下定决心增资扩产、技术创新。但是,如何融资?让企业一筹莫展。
面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市科技局主动牵线搭桥,帮助思比电子于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从中国银行河源分行获得科技信贷贷款支持累计2700万元,帮助该公司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有力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据统计,从2020年至2022年,市科技局助力我市62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有力有效推动我市科技型企业平稳运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市科技局积极推进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落地河源,推动平台深入企业调研,并牵线对接高校院所专家团队解决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做好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工作,累计服务企业300多家,直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6000余万元,为企业新增销售额超5亿元,新增利税超5000万元……数据显示,公共服务平台对高企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
近日,市科技局还采取“小分队”的形式,组织相关企业前往深圳大学,以我市新材料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搭建本地企业与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和专家团队服务我市企业,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打造产学研共赢新格局,为更多科技型企业赋能。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系列科技成果对接活动,通过“政产学研用金”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人才缺乏等问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融湾”“融深”,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显成效 高新技术企业成工业经济增长生力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到348家,而2012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仅有7家。40多倍的增长,科技企业为我市注入了创新引领的澎湃动能。
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626.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04.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05亿元……一个个数据表明,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进一步强化高企培育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市高企存量计划在2020年226家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力争2025年全市高企存量达到500家。同时,加强对涉及品种繁育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农业类科技企业的高企培育工作,助力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高质量发展。
■文:本报记者 陈思芬 通讯员 何峰雷 黄玉薇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制图: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