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多维度“活化”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文旅+教育”全面融合

红色基因激活绿色河源

2023-04-18 09:34:52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曾敏 冯晓铭

“这是一片圣洁的净土,安放着先烈的英灵,枪林弹雨中,他们挺起坚毅的身躯……”近日,紫金县柏埔镇方湖小学四年级学生钟紫钰在“我向革命先烈致敬”2023年河源市清明节线上征集活动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她做足了功课,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不仅快速熟悉了河源革命历史,对河源红色遗址更是入了迷。

河源有革命旧址近700处,其中被认定为红色革命文物的有100多处,绿色河源充满着“红色基因”。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绿色”等业态,将红色革命旧址、古村落、农家乐、民宿等节点串珠成链,让革命老区激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信心越来越足。

文旅融合,激活革命

文物的“河源动能”

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血田”遗址、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红二师师部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紫金县苏区镇保留的一张张历史画面、一个个建筑遗址,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

“紫金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苏维埃政府之一,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是紫金文旅最具特色的魅力所在。”紫金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用活红色资源,紫金以炮子村为中心,串起20处革命旧址,形成“苏区革命旧遗址群—南岭镇德先楼”红色旅游路线,让游客尽览苏区。

红色文化不仅点亮了城市,更惠及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魅力之源。我市发挥美丽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现有红色旅游景点提档升级,重点加快对阮啸仙故居、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和平县小延安等3个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的升级改造。

“我们积极规划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全面打造红色教育‘实景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村集体企业文旅负责人、运营经理阮毅彪说,今年以来,阮啸仙故居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人流量的增长吸引了不少村民在附近摆摊做生意。

据了解,义合镇积极引导3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美丽风光,活化利用客家民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民宿、咖啡店、甜品店等系列网红打卡点,唱响“红色下屯”品牌,带动13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2500元。

文化解码,奏响

河源红色“复兴曲”

为加强对革命旧址的保护,擦亮河源“红色名片”,我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河源市革命旧址保护条例》,为革命旧址的保护管理、宣传利用和相关执法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

革命热土孕育红色文艺。红色歌曲《骨肉情深》,广播剧《起红谣》,以客家山歌、采茶调、客家楼鼓、山歌剧等文艺形式创作的《血田英魂》《红色河源美》《东江骄子》《十万挑夫上赣南》,以河源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革命遗址为对象创作的《阮啸仙传》《刘尔崧》等文艺作品不仅受到广泛好评,也成为我市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精神食粮”。

“我们经常到船塘镇老围村、义合镇下屯村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市民张才明说,河源的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市各地,文艺精品也不在少数,是推动党性教育走深走实的鲜活教材。

除此之外,市委党史研究室为了使党史工作、红色文化植根于人民,联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河源市红色文化研究院,引导民间组织成立“推红工作组”,本着“推广红色文化,助力家乡发展”定位,广泛开展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宣传、利用等工作。

“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出版《粤黄风云》《崇伊中学红史》等红色书籍,指导创编山歌剧《岭南红嫂》、修缮中共后东特委旧址。”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党史研究优势,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让党员、群众在参观红色景点中感受历史文化、感受美好河山。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