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看病难”办结率超九成 智慧医疗便民利民
■本报记者 邹茹玉 见习记者 陈星
过去看病什么样?盯着门诊墙上的“出诊专家”,找个有眼缘的挂号,想挂专家号可能天不亮就要来排队。现在看病什么样?打开公众号,预约、签到、就诊、付费、取报告……整个就诊过程可能只需要一部手机。
“看病难、看病贵”是关系民生的焦点问题,也成为我市首场“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的主题。针对群众反映的医保信息化不畅、中医药专科设置不足、高水平人才缺乏等问题,市卫健局、市医保局及各卫生医疗机构积极作为,亮硬招、出实招持续“破题”。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我市公开征集群众“看病难”诉求事项302宗,已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90宗,还有12宗阶段性办结,办结率为96%。
建设“智慧医保”
缓解群众“跑腿垫资”压力
3月,市民邱女士带孩子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做了腹腔镜手术。因申请了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4万多元的医疗总费用在出院时只缴交了自费部分的2万多元。“这比以前要到线下报销方便多了,没有了繁琐的流程,更减轻了我们的垫资压力。”她表示,政府“想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去了”。
“智慧医保”建设,是我市推动医保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为解决参保群众提出的医保报销流程复杂、“跑腿垫资”有压力等问题,市医保局依托强大的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加快完善本地技术服务功能模块。目前,我市在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先后上线了普通门诊诊查费医保报销、普通门诊直接结算、生育医疗费直接结算、急诊抢救留观、“双通道”、门诊共济保障等13项直接结算服务,全市86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了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切实减轻了参保群众“跑腿垫资”压力。
加强中医药专科建设
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
日前,市民张女士带着女儿和邻居家的孩子到市妇幼保健院妇孺国医堂贴敷“三九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增设了中医保健或“治未病”专科,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需求。
加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科建设,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中医药治疗与保健服务,这是群众提出的诉求之一。在市卫健局的统筹与指导下,我市各医疗机构正按照国家政策逐步壮大和完善中医药专科。其中,市妇幼保健院于年初将中医科升级为妇孺国医堂,致力于使用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为我市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优质的中医健康保健服务。
壮大医疗人才队伍
让群众“家门口”享受好服务
2月,紫金县居民彭伯因患肾积水,经人介绍来到暨南大学附属五院(深河人民医院)就诊。经过该院专业医师的诊疗与手术,彭伯恢复迅速,于近日顺利出院。“医生很专业,来这里治疗很放心。”彭伯对这家建在“家门口”的医院赞不绝口。
据了解,暨南大学附属五院(深河人民医院)落户河源后,一些在外地求医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疑难肾脏病的患者,陆续来到这里就医。该院在筹建过程中积极招募肾内科人才,组建手术团队,从而结束了我市肾脏病理外送、患者赴外地求医的历史。
针对群众反映“部分医院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我市相关职能部门持续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其中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筑巢引凤、加强高水平人才建设的做法,对壮大我市医疗专业人才队伍、为群众提供近在“家门口”的高水平医疗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多措并举引育高层次高学历医疗人才,从个人待遇、培训提升、科研支持等方面打造良好平台,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该院去年入职高层次人才36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33名(海外留学回国硕士1名),副高职称1名,医院“医、教、研、管”能力显著提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