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采访团在光明区左岸科技公园展厅,深入了解光明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使命担当、谋划布局和建设成效。本报记者 冯晓铭 黄赞福 摄
从特区边缘走到舞台中央,从国营农场蝶变为科学新城,深圳市光明区因使命而生,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25日下午,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走进光明科学城,通过现场参观采访,多方位感受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奋斗故事”。
从深圳中心区出发一路向北,采访团来到深圳最年轻的城区——建区仅仅三年的光明区。过去提起光明,许多人只会想到“光明农场”——乳鸽、玉米、牛初乳就是这里的全部特产。但如今,这里一座面向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城已经拔地而起。
在未来感十足的左岸科技公园展厅,采访团的记者们深入了解光明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使命担当、谋划布局和建设成效。光明科学城布局恢宏,从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再到产业成果转化,顶尖创新资源加速向光明集聚。在这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已基本建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已落户,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正式签约落地……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政府给出的政策优惠力度非常大,还有优质的政务服务,使我们企业在这里能够快速成长壮大。”深圳赛桥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国虎告诉记者,光明科学城是科学创新、科技创业发展的沃土,更是合成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赛桥生物也将持续加大投入,引领行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河源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的“6+4”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与光明科学城布局的很多产业都有共性。赣深高铁通车后,河源与深圳、与光明科学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对两地产业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刘国虎说,有机会一定到河源考察,在产业共建、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与河源进行对接,寻找合作机会、实现共赢发展。
(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记者 陈鹏)